| 前言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符号列表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问题研究现状 | 第17-35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其危害 | 第17-19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33页 |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33-3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流动实验研究 | 第37-58页 |
| ·实验装置系统的建立 | 第37-44页 |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37-39页 |
| ·实验工况 | 第39-40页 |
| ·量测技术及工作原理介绍 | 第40-43页 |
| ·操作步骤及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52页 |
| ·排污流量为0.2×10~(-3)m~3/s的实测流场分析 | 第45-47页 |
| ·排污流量为0.6×10~(-3)m~3/s的实测流场分析 | 第47-50页 |
| ·排污流量为0.72×10~(-3)m~3/s的实测流场分析 | 第50-52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流动特征 | 第52-56页 |
| ·流动发展过程 | 第52-54页 |
| ·海水入侵流动机理 | 第54-56页 |
| ·海水清除流动机理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扩散器系统内水流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 第58-69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 第59-68页 |
|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59-64页 |
| ·计算区域的选取及网格方案 | 第64-65页 |
| ·计算边界处理方法 | 第65-67页 |
| ·差分格式的选择 | 第67页 |
| ·压力与速度耦合关系的处理 | 第67-68页 |
| ·计算控制参数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方形截面扩散器系统内水流三维数值模拟 | 第69-91页 |
| ·方形截面扩散器系统内水流二维数值模拟 | 第69-70页 |
| ·方形截面扩散器系统内水流三维数值模拟 | 第70-89页 |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71-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圆形截面扩散器系统内水流三维数值模拟 | 第91-120页 |
| ·圆形截面扩散器系统内水流运动三维数值模拟 | 第91-94页 |
| ·基本结构参数 | 第91页 |
| ·计算区域选择及网格布置 | 第91-93页 |
| ·计算工况及参数设置 | 第93-9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4-119页 |
| ·排污流量为0.2×10~(-3)m~3/s的结果比较 | 第94-103页 |
| ·排污流量为0.6×10~(-3)m~3/s的结果比较 | 第103-111页 |
| ·排污流量为0.72×10~(-3)m~3/s的结果比较 | 第111-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 第六章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特性研究 | 第120-170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入侵及清除流动通量交换过程分析 | 第120-151页 |
| ·排污流量低于清除临界流量时的流动分析 | 第122-139页 |
| ·排污流量大于清除临界流量时的流动分析 | 第139-151页 |
| ·恒定排污流量大小对流动特征的影响分析 | 第151-155页 |
| ·不同排污流量对系统内部分层流特征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 ·不同排污流量对系统海水入侵程度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清除能力分析 | 第155-167页 |
| ·扩散器系统海水清除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6-164页 |
| ·扩散器系统清除临界流量预测方法探讨 | 第164-1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7-17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0-173页 |
| ·总结 | 第170-172页 |
| ·展望 | 第172-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 致谢 | 第179-180页 |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