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与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水力旋流器的优缺点 | 第12页 |
| ·水力旋流器的工艺参数 | 第12-18页 |
| ·分离效率 | 第12-13页 |
| ·(分)级效率与(分)级效率曲线 | 第13-15页 |
| ·颗粒特性 | 第15页 |
| ·处理量 | 第15-16页 |
| ·压力降 | 第16-17页 |
| ·分流比F与分股比S | 第17页 |
| ·返砂比C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30页 |
| ·流体的旋转运动 | 第19-22页 |
| ·有旋运动与无旋运动 | 第19页 |
| ·自由涡运动 | 第19-20页 |
| ·强制涡运动 | 第20页 |
| ·组合涡运动 | 第20-21页 |
| ·水力旋流器内部的涡流特性 | 第21-22页 |
| ·水力旋流器内液流运动 | 第22-26页 |
| ·液流的速度分布 | 第23-25页 |
| ·短路流与循环流的形成 | 第25-26页 |
| ·水力旋流器内固体颗粒的运动 | 第26-29页 |
| ·颗粒运动的分类 | 第26-28页 |
| ·颗粒运动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湍流模型与数值计算算法 | 第30-53页 |
| ·湍流运动的基本概念 | 第30-31页 |
| ·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 第31-33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31页 |
| ·动量方程 | 第31-32页 |
| ·湍流能量方程 | 第32-33页 |
| ·湍流模型 | 第33-38页 |
| ·数值计算的物理模型 | 第38-39页 |
| ·液相模型 | 第39-41页 |
| ·直接模拟(DNS) | 第39-40页 |
| ·大涡模拟(LES) | 第40页 |
| ·Reynolds平均法(RANS) | 第40-41页 |
| ·固-液两相模型 | 第41-42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2-50页 |
| ·离散方法 | 第42-44页 |
| ·有限体积法 | 第44-47页 |
| ·网格生成方法 | 第47-48页 |
| ·SIMPLE算法与SIMPLEC算法 | 第48-50页 |
| ·流体计算软件FLUENT简介 | 第50-52页 |
|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步骤 | 第51页 |
| ·求解精度与计算格式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 | 第53-70页 |
| ·水力旋流器液相的模拟 | 第53-6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网格生成 | 第54页 |
| ·液相的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 ·液相流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 ·水力旋流器固相运动规律的模拟 | 第64-69页 |
| ·固相运动规律的模拟 | 第64-67页 |
| ·固相颗粒分离效率的模拟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水力旋流器的控制研究 | 第70-86页 |
| ·实验室实验系统 | 第70-77页 |
| ·实验流程 | 第70页 |
| ·实验装置图及各模块介绍 | 第70-73页 |
| ·实验仪器型号的选择 | 第73页 |
|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 ·提高实验数据可靠性的方法 | 第74-7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 ·实验室实验小结 | 第77页 |
| ·工业试验系统 | 第77-85页 |
| ·试验方案 | 第78-79页 |
| ·试验系统的建立 | 第79-80页 |
| ·工业调试 | 第80-83页 |
| ·工业试验总结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计划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后续工作计划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A | 第92-93页 |
| 附录B | 第93-94页 |
| 附录C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