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热带及亚热带果类病虫害论文

广东省番木瓜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缩略词第1-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前言第16-23页
 1. 番木瓜地理分布和特点第16-17页
 2. 番木瓜用途和价值第17-18页
 3. 番木瓜病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侵染性病害第18-19页
     ·病毒病第18页
     ·真菌病害第18-19页
     ·其它病害第19页
   ·非侵染性病害第19-20页
   ·真菌病害的潜伏侵染第20-21页
   ·番木瓜真菌病害的防治第21-22页
     ·农业防治第21页
     ·化学药剂处理第21页
     ·果实采后处理第21-22页
 4. 本研究意义第22-23页
第一章 番木瓜主要真菌病害病原鉴定第23-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材料与试剂第23-24页
   ·方法第24-29页
     ·病害调查第24页
     ·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第24页
     ·症状观察和描述第24页
     ·菌种的分离纯化第24-25页
     ·菌种的致病性测定第25页
     ·病原菌鉴定第25-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46页
   ·番木瓜炭疽病第29-31页
   ·番木瓜疫病第31-33页
   ·番木瓜腐霉根腐病第33-34页
   ·番木瓜叶斑病第34-36页
   ·番木瓜软腐病第36-37页
   ·番木瓜曲霉病第37-38页
   ·番木瓜白粉病第38-40页
   ·番木瓜疮痂病第40-41页
   ·番木瓜黑变病第41-42页
   ·番木瓜棒孢霉叶斑病第42-45页
   ·番木瓜弯孢霉叶斑病第45-4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第二章 番木瓜主要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第48-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材料第48页
   ·方法第48-50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8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8-49页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9页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9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49页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9页
     ·致死温度和时间测定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66页
   ·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第50-54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0-51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1-52页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2页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2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52-53页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3页
     ·致死温度和时间第53-54页
   ·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第54-58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4-55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5-56页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6页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6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56-57页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7页
     ·致死温度和时间第57-58页
   ·山扁豆生棒孢霉生物学特性第58-62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8-59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9-60页
     ·光照对山扁豆生棒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第60页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60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60-61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1页
     ·致死温度和时间第61-62页
   ·番木瓜生枝孢生物学特性第62-66页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第62-63页
     ·pH值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第63-64页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4页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64页
     ·碳源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64-65页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5页
     ·致死温度和时间第65-6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6-69页
第三章 疫霉rDNA的 ITS序列测定第69-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5页
   ·材料与试剂第70-72页
     ·供试菌株第70页
     ·试剂第70页
     ·溶液配制第70-71页
     ·培养基配制第71-72页
   ·方法第72-75页
     ·疫霉菌菌丝体的收集第72页
     ·疫霉菌基因组 DNA提取第72-73页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第73页
     ·疫霉菌rDNA间隔区序列的引物设定及 PCR扩增第73-74页
     ·PCR产物的回收第74页
     ·载体与回收的 PCR产物的连接第74页
     ·大肠杆菌 DH5 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4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第74-75页
     ·ITS区域的序列测定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84页
   ·棕搁疫霉核糖体基因ITS区段克隆第75-77页
   ·棕搁疫霉核糖体基因ITS区段测序和分析第77-83页
   ·构建进化树第83-8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4-85页
全文小结第85-86页
致谢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6页
附录第96-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遥感图像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大沽河河口湿地为例
下一篇: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技术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