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信用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信用的概念 | 第13-19页 |
一、从道德上的信用观念说起 | 第13-14页 |
二、经济学上的信用观念 | 第14-16页 |
三、法律学上的信用观念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民法上信用的性质和特征 | 第19-21页 |
一、信用的性质 | 第19-20页 |
二、信用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信用权 | 第21-34页 |
第一节 信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21-23页 |
一、信用权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信用权的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信用权的性质 | 第23-28页 |
一、理论界对信用权的性质存在的几种观点 | 第23-24页 |
二、对上述几种观点的批判分析 | 第24-26页 |
三、信用权是一种“混合型权利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信用权的内容 | 第28-29页 |
一、信用保有权 | 第28页 |
二、信用维护权 | 第28-29页 |
三、信用利益支配权 | 第29页 |
第四节 信用权与几个概念的区别 | 第29-32页 |
一、信用权与诚实信用原则 | 第29-30页 |
二、信用权与名誉权 | 第30-31页 |
三、信用权与隐私权 | 第31-32页 |
第五节 法律对信用权的限制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在民法典中确立信用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40页 |
第一节 从法律理论角度看应将信用从法益上升为权利 | 第34-35页 |
一、从正面看,权利较法益表现得更为积极 | 第34-35页 |
二、从反面看,法律对法益与权利所提供的保护程度是不同的 | 第35页 |
三、从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看,民法应将成熟的法益上升为权利 | 第35页 |
第二节 确立信用权制度符合世界各国对信用权的立法趋势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确立信用权制度是改变我国信用现状的要求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确立信用权制度是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38页 |
第五节 确立信用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信用权的民法保护方法和立法建议—兼谈对2002年人大法工委民法典草案关于信用权规定的看法.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信用权保护方式的选择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对信用权在《中国民法典》立法设计的建议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民法典确立信用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43-44页 |
一、应当明确信用权的概念 | 第43页 |
二、应当明确信用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 第43-44页 |
三、应当完善对信用权民事侵权责任的保护 | 第44页 |
第四节信用权行政立法和刑事立法研究 | 第44-48页 |
一、信用权的行政立法 | 第45-46页 |
二、信用权刑事立法研究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侵害信用权的民事责任 | 第48-56页 |
第一节 侵害信用权的民事责任构成及其举证责任的认定 | 第48-51页 |
一、有侵害信用权的违法行为 | 第48-49页 |
二、有损害信用权的事实 | 第49页 |
三、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 | 第49-50页 |
四、行为人主观要有过错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侵害信用权的民事责任承担 | 第51-53页 |
一、财产性损害赔偿 | 第51-52页 |
二、非财产性损害赔偿 | 第52-53页 |
第三节 信用权损害的抗辩事由 | 第53-56页 |
一、行为人对其所述的事实不知且不应知其为非真实 | 第53页 |
二、因固有利益关系或负有义务而通知 | 第53-54页 |
三、依照职责反映权利主体负面信用情况 | 第54页 |
四、正当情况反映、正当舆论批评与舆论监督 | 第54页 |
五、不可抗力与受害人过错 | 第54-55页 |
六、其他有违公平的事由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一、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规定信用权,加强对信用权的保护 | 第56页 |
二、加强对信用的行政立法和刑事立法,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信用权的保护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