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商业秘密之概述 | 第9-18页 |
| 第一节 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目的 | 第9-10页 |
| 第二节 商业秘密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商业秘密的特征与属性 | 第11-18页 |
| 第二章 商业秘密的比较法研究 | 第18-25页 |
| 第一节 英国法中的“商业秘密” | 第18-19页 |
| 一、英国法商业秘密的概述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美国法中的“商业秘密” | 第19-20页 |
| 一、《美国侵权行为第一次重述》中的商业秘密 | 第19页 |
| 二、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及其构成要件的认定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德国法中的“商业秘密”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日本法中的“商业秘密” | 第21页 |
| 第五节 对两大法系商业秘密认定的比较研究 | 第21-23页 |
| 一、两大法系商业秘密定义的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 二、对两大法系商业秘密构成要件分析 | 第22-23页 |
| 第六节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商业秘密” | 第23-25页 |
| 一、TRIPS协议中的商业秘密认定 | 第23-24页 |
| 二、TRIPS协议中对商业秘密认定的不足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我国法律中的“商业秘密”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我国商业秘密立法保护的历史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我国法律中商业秘密构成要件分析 | 第26-30页 |
| 一、不为公众所知悉 | 第26-27页 |
| 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 第27-28页 |
| 三、具有实用性 | 第28页 |
| 四、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 第28-30页 |
| 第三节 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认定上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 一、权利人的范围过窄 | 第30页 |
| 二、我国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严格 | 第30-31页 |
| 三、政府对他人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商业秘密权利归属 | 第32-38页 |
| 第一节 雇佣关系下的商业秘密归属 | 第32-34页 |
| 一、职务上研究或开发的商业秘密 | 第32-33页 |
| 二、非职务上研究或开发的商业秘密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出资聘请关系下的商业秘密归属 | 第34页 |
| 第三节 雇佣关系与出资关系结合下的商业秘密归属 | 第34-36页 |
| 一、出资人与受聘人对商业秘密归属没有约定,并且受聘人与受雇佣人之间也没有对商业秘密的归属进行约定 | 第35页 |
| 二、出资人与受聘人没有对商业秘密归属约定,但受聘人与受雇佣人约定商业秘密归受雇佣人 | 第35页 |
| 三、出资人与受聘人约定商业秘密归出资人,雇佣人与受雇佣人之间没有约定商业秘密的归属 | 第35-36页 |
| 四、出资人与受聘人约定商业秘密归出资人,受聘人与受雇佣人约定商业秘密归受雇佣人 | 第36页 |
| 第四节 共同研究或开发中营业秘密的归属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 第38-44页 |
| 第一节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一般性认定 | 第38-39页 |
| 一、符合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主体要件 | 第38-39页 |
| 二、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 | 第39页 |
| 三、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 | 第39页 |
| 第二节 涉及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具体认定 | 第39-44页 |
| 一、反向工程行为认定 | 第40-42页 |
| 二、侵犯商业秘密的正当方式和不正当方式 | 第42-43页 |
| 三、“使用”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43页 |
|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观认定──应当知道与事前善意而事后恶意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商业秘密与竞业禁止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制度概述 | 第44-50页 |
| 一、竞业禁止的概述 | 第44页 |
| 二、竞业禁止制度的利弊分析 | 第44-45页 |
| 三、竞业禁止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 一、对企业主来说,保护合法利益有必要性 | 第47页 |
| 二、受雇佣人的离职行为 | 第47-48页 |
| 三、竞业禁止的年限规定 | 第48页 |
| 四、竞业禁止的范围 | 第48-49页 |
| 五、补偿 | 第49-50页 |
| 第七章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 第50-58页 |
| 第一节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 一、公平竞争理论 | 第50页 |
| 二、合同法理论 | 第50页 |
| 三、侵权行为法理论基础 | 第50页 |
| 四、财产权理论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立法保护 | 第51-54页 |
| 一、依据劳动法保护商业秘密 | 第51-52页 |
| 二、依据合同法保护商业秘密 | 第52页 |
| 三、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 第52-53页 |
| 四、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法律的保护 | 第53页 |
| 五、依据行政法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 第53页 |
| 六、商业秘密在刑法上的法律保护 | 第53-54页 |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构想 | 第54-58页 |
| 一、准确界定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 第54-55页 |
| 二、对侵犯商业秘密的后果增加惩罚性赔偿 | 第55-56页 |
| 三、增加对商业秘密潜在侵占的救济 | 第56页 |
| 四、加强交易中的保密措施 | 第56-57页 |
| 五、明确侵犯商业秘密的定罪标准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