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内外对含高含硫碳酸盐岩储层低伤害改造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高含硫储层改造过程中控铁控硫问题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硫化氢吸收剂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国内外对高含硫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工作液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硫沉积预测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 第2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2-2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22-2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我国高含硫气田的分布规律及地质特征 | 第26-32页 |
·硫化氢气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危害 | 第26-27页 |
·高含硫天然气中硫化氢的来源 | 第27-28页 |
·生物成因 | 第27-28页 |
·热化学成因 | 第28页 |
·火山喷发成因 | 第28页 |
·我国高含硫气田的分布规律 | 第28-30页 |
·我国高含硫气田地质特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低伤害酸压原理及方法研究 | 第32-60页 |
·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低伤害酸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第32-33页 |
·铁离子沉淀方式及原理 | 第33-39页 |
·非酸性环境下Fe~(2+)的沉淀 | 第33-34页 |
·非酸性环境下Fe~(3+)的沉淀 | 第34-36页 |
·含硫化氢条件下Fe~(2+)的沉淀 | 第36-37页 |
·含硫化氢条件下Fe~(3+)的沉淀 | 第37-39页 |
·酸压过程中硫沉淀原理 | 第39页 |
·控制铁离子沉淀的方法研究 | 第39-52页 |
·常规控铁方法及局限性 | 第40-48页 |
·弱酸缓冲体系 | 第41-43页 |
·铁离子络合剂 | 第43-47页 |
·还原剂 | 第47-48页 |
·高含硫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作业控制铁离子沉淀的方法研究 | 第48-52页 |
·植酸络合剂性质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植酸的化学改性 | 第50-52页 |
·控制酸压过程中硫沉淀的方法研究 | 第52-54页 |
·元素硫控制剂 | 第52页 |
·控硫剂效果评价实验 | 第52-54页 |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实验步骤 | 第52-54页 |
·硫化氢吸收剂 | 第54-59页 |
·吸收剂 HA对硫化氢的吸收反应 | 第55-57页 |
·不同吸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能力对比实验 | 第57-59页 |
·吸收实验原理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低伤害酸压液体体系及性能评价 | 第60-78页 |
·乳化酸体系对高含硫碳酸盐岩储层的适应性分析 | 第60-61页 |
·乳化剂的优选 | 第61-65页 |
·乳化剂的筛选方法 | 第62-64页 |
·乳化剂的实验筛选 | 第64-65页 |
·乳化酸体系性能评价 | 第65-77页 |
·乳化酸流变性测试 | 第65-69页 |
·乳化酸沿程摩阻 | 第69-71页 |
·乳化酸的粘度 | 第71-72页 |
·乳化酸的粘弹性能 | 第72-74页 |
·乳化酸悬砂性能 | 第74-77页 |
·单颗粒砂在乳化酸中沉降速度的测定 | 第74-75页 |
·多砂粒在乳化酸中沉降速度的测定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机理 | 第78-99页 |
·高含硫气体中元素硫的物理性质 | 第78-82页 |
·元素硫的分子结构 | 第78-79页 |
·元素硫的密度 | 第79-80页 |
·元素硫的蒸汽压 | 第80-81页 |
·元素硫的凝固点、沸点和临界条件 | 第81页 |
·元素硫的粘度 | 第81-82页 |
·元素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度 | 第82-93页 |
·元素硫在天然气中溶解规律 | 第83-88页 |
·元素硫在天然气中溶解度的计算模型 | 第88-93页 |
·计算硫溶解度的半经验关联式模型 | 第88-90页 |
·计算硫溶解度的状态方程模型 | 第90-93页 |
·元素硫沉积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7页 |
·硫沉积机理 | 第93-95页 |
·元素硫的化学沉积 | 第93-94页 |
·元素硫的物理沉积 | 第94-9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95-97页 |
·元素硫沉积的危害 | 第97-98页 |
·本章小节 | 第98-99页 |
6 地层中元素硫的运移规律研究 | 第99-125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酸压裂缝几何形态 | 第99-104页 |
·多孔介质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99-102页 |
·酸压裂缝的几何形态 | 第102-104页 |
·孔隙及酸压裂缝中元素硫堵塞机理研究 | 第104-114页 |
·固相颗粒的沉降与捕获 | 第107-109页 |
·架桥堵塞 | 第109-114页 |
·桥堵形成的条件分析 | 第109-110页 |
·架桥堵塞的数学描述 | 第110-113页 |
·流体速度对固相颗粒桥堵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固相硫颗粒运移的力学分析 | 第114-124页 |
·固相硫颗粒在气流中悬浮运移的力学分析 | 第115-122页 |
·固相硫颗粒在气流中的受力分析 | 第115-120页 |
·固相硫颗粒悬浮临界流速计算模型 | 第120-122页 |
·水动力对固体表面固相硫颗粒冲刷剥蚀作用 | 第122-124页 |
·岩石骨架壁面上的固相硫颗粒受力分析 | 第122-123页 |
·固相硫颗粒从岩石骨架表面分离的条件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7 酸压储层中元素硫沉积的理论模型 | 第125-141页 |
·硫沉积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假设条件 | 第125-126页 |
·硫沉积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125-126页 |
·储层及裂缝中硫沉积预测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126页 |
·基岩中硫沉积模型 | 第126-135页 |
·酸压裂缝中硫沉积模型 | 第135-140页 |
·酸压裂缝中硫沉积模型的建立 | 第136-139页 |
·酸压裂缝中硫沉积模型辅助方程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8 硫沉积对酸压储层动态参数的影响研究 | 第141-161页 |
·基岩及裂缝参数动态模型 | 第141-144页 |
·基岩物性参数模型 | 第141-143页 |
·裂缝导流能力动态模型 | 第143-144页 |
·硫沉积对高含硫酸压气井渗流动态的影响 | 第144-151页 |
·高含硫酸压气井渗流模型 | 第144-148页 |
·渗流模型的数值解 | 第148-151页 |
·算例分析 | 第151-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9 结论及建议 | 第161-164页 |
·认识和结论 | 第161-163页 |
·建议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附录: 基岩中硫沉积过程及地层物性参数变化 | 第173-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