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5页 |
1.1 大豆主要子粒病害 | 第7-11页 |
1.2 大豆紫斑病危害及病原学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发生与危害 | 第11页 |
1.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学 | 第11-12页 |
1.2.3 尾孢毒素产生与功能 | 第12-13页 |
1.2.4 尾孢毒素的基因调控 | 第13-14页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紫斑病菌在大豆种子中的寄藏部位检测 | 第15-1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2.1.1 供试材料与设备 | 第15页 |
2.1.2 种子干检 | 第15页 |
2.1.3 滤纸法 | 第15页 |
2.1.4 解剖分离培养法 | 第15-16页 |
2.1.5 组织显微观察法 | 第16页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6-18页 |
2.2.1 种子直接检测 | 第16页 |
2.2.2 滤纸法检测种子带菌率 | 第16-17页 |
2.2.3 解剖分离培养法 | 第17页 |
2.2.4 显微观察大豆种子不同部位病原菌的分布 | 第17-18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紫斑病对大豆种子活力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19-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3.2.1 TTCH检测种子活力 | 第21-22页 |
3.2.2.HPLC法检测cercosporin | 第22-24页 |
3.2.3 ESEM-EDAX法检测元素的变化 | 第24-27页 |
3.2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3.2.1 结论 | 第27页 |
3.2.2 讨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豆紫斑病种子传病实证研究 | 第28-3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4.1.1 供试大豆 | 第28页 |
4.1.2 健康种子和病健混合种子样品的准备 | 第28页 |
4.1.3 试验选址、播种与管理 | 第28-29页 |
4.1.4 调查记录指标 | 第29-30页 |
4.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4.2.1 大豆种子发芽和出苗率调查 | 第30页 |
4.2.2 病原菌在植株上的扩展 | 第30-31页 |
4.2.3 采收后大豆子粒发病率 | 第31-32页 |
4.2.4 收获后隔离种植微区土壤中菊池尾孢带菌量 | 第3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种子处理防治大豆紫斑病药剂筛选 | 第33-4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33-34页 |
5.1.1.1 供试病菌 | 第33页 |
5.1.1.2 供试大豆 | 第33页 |
5.1.1.3 供试培养基 | 第33页 |
5.1.1.4 供试药剂 | 第33-34页 |
5.1.1.5 供试仪器 | 第34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5.1.2.1 药剂梯度溶液的配制和含药培养基的制作 | 第34页 |
5.1.2.2 药剂对大豆紫斑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检测 | 第34页 |
5.1.2.3 药剂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显微观察 | 第34-35页 |
5.1.2.4 药剂处理种子消毒效果室内检测 | 第35页 |
5.1.2.5 药剂处理种子效果温室检测 | 第35-3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5.2.1 药剂对大豆紫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6页 |
5.2.2 药剂对大豆紫斑病菌的毒力 | 第36-38页 |
5.2.3 药剂抑制紫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显微观察 | 第38-39页 |
5.2.3 药剂处理种子室内消毒效果检测 | 第39页 |
5.2.4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效果温室检测 | 第39-41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2-45页 |
6.1 总结 | 第42-43页 |
6.2 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