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7页 |
| 第1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 ·货币政策体系及其中介目标的涵义及意义 | 第17-19页 |
| ·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几种中介目标体系 | 第23-27页 |
| ·汇率目标制 | 第23-24页 |
| ·(长期)利率目标制 | 第24页 |
| ·名义GDP 目标制 | 第24页 |
| ·货币供应量目标制 | 第24-25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25-27页 |
| 第2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 第27-33页 |
| ·可测性 | 第27页 |
| ·可控性 | 第27-28页 |
| ·相关性 | 第28-33页 |
| 第3章 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制失效的原因分析及未来中介目标的选择方向 | 第33-42页 |
| ·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制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 | 第33-38页 |
| ·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 | 第33-34页 |
|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不佳 | 第34-35页 |
| ·货币市场发育不充分 | 第35-36页 |
| ·我国银行信用的缺失 | 第36-37页 |
| ·金融创新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 ·我国未来应以通货膨胀目标制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制 | 第38-42页 |
| ·汇率 | 第39-40页 |
| ·(长期)利率 | 第40页 |
| ·预期通货膨胀率 | 第40-42页 |
| 第4章 国外典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货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发 | 第42-53页 |
| ·典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体系 | 第43-46页 |
| ·美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及其对我国选择中介目标的启示 | 第43-44页 |
|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 ·典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 | 第46-50页 |
| ·巴西的通货膨胀制货币政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 第46-48页 |
| ·韩国的货币政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 第48-50页 |
| ·典型转轨国家(捷克)的货币政策体系 | 第50-53页 |
| 第5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制的过渡性构建 | 第53-61页 |
| ·我国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率目标制的不利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 ·货币政策的实施偏离最终目标 | 第53-54页 |
| ·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能力有限 | 第54页 |
| ·货币政策工具有限 | 第54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 第54-55页 |
| ·货币政策策略问题 | 第55页 |
| ·“双向盯住”制货币政策体系的提出 | 第55-58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 | 第56-57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 第57-58页 |
| ·“双向盯住”制货币政策策略 | 第58页 |
| ·我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体系转变的政策性建议 | 第58-61页 |
|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第59页 |
| ·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设计水平 | 第59页 |
| ·合理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区 | 第59页 |
| ·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 第59-60页 |
| ·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金融体系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