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8-9页 |
·动力电池分类 | 第9-12页 |
·SOC 估算策略现状 | 第12-14页 |
·蓄电池均衡充电策略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铅酸蓄电池实验模型 | 第17-31页 |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特性研究 | 第18-25页 |
·电动势和内阻 | 第18-19页 |
·充放电特性 | 第19-20页 |
·密封可维护铅酸蓄电池运行寿命 | 第20-23页 |
·铅酸蓄电池充电接收率(麦斯三大定律) | 第23-24页 |
·蓄电池的容量 | 第24-25页 |
·SOC 的计算 | 第25-29页 |
·模型描述 | 第26页 |
·模型参数的识别 | 第26-29页 |
·铅酸电池充放电模型在恒流放电试验中的验证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蓄电池不一致的影响分析 | 第31-41页 |
·蓄电池组不一致性现象 | 第31-32页 |
·使用中蓄电池不一致性扩大的化学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蓄电池过充电及其影响 | 第32页 |
·充电接受能力与过充电 | 第32-33页 |
·蓄电池极板硫化与充电可接受电流 | 第33页 |
·充电接受能力差异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 | 第33-34页 |
·蓄电池过放电及其影响 | 第34页 |
·使用中蓄电池不一致性扩大的物理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容量不一致 | 第34-35页 |
·电阻不一致性 | 第35-36页 |
·串联组 | 第35页 |
·并联组 | 第35-36页 |
·电压不一致 | 第36-37页 |
·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电荷量不一致影响的试验与分析 | 第37-39页 |
·蓄电池电荷量不一致的外部特征 | 第37页 |
·蓄电池电荷量不一致的试验分析 | 第37-39页 |
·充放电能量转换效率下降 | 第38-39页 |
·蓄电池充放电效率下降 | 第39页 |
·影响其它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 第39页 |
·蓄电池组的输出功率下降 | 第39页 |
·提高电池一致性的措施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铅酸电池的均衡充电控制策略 | 第41-52页 |
·电池组不均衡规律统计分析 | 第41-44页 |
·电池组不均衡情况分类 | 第44-45页 |
·电池智能均衡控制的建模 | 第45-49页 |
·单体电池的不均衡特性的建模 | 第45-46页 |
·电池能量分流充放电均衡控制的建模 | 第46-49页 |
·现有电池均衡控制方案分析 | 第46-47页 |
·电池能量分流充放电均衡控制的建模 | 第47-49页 |
·能量分流充放电控制策略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能量均衡仿真 | 第52-58页 |
·电池能量均衡系统各子系统模型 | 第52-54页 |
·电机模型 | 第52-53页 |
·电池模型 | 第53-54页 |
·车辆附属部件模型 | 第54页 |
·能量分流充放电控制策略仿真模块 | 第54-57页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7页 |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