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1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 ·DH群体的构建 | 第12页 |
| ·玉米DH群体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12-13页 |
| ·玉米单倍体及DH群体分子标记检测 | 第13-1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3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13页 |
| ·SSR标记 | 第13-15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 ·遗传力及基因对数分析 | 第15页 |
| ·偏度系数(g_1)和峰度系数(g_2)的估算 | 第15-16页 |
| ·偏分离的分析方法 | 第16页 |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 | 第16-1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7页 |
| ·玉米DH群体的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7-19页 |
| ·DH群体及双亲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17页 |
| ·遗传力及基因对数分析 | 第17-19页 |
| ·性状遗传力分析 | 第17页 |
| ·基因对数估算 | 第17页 |
| ·DH群体偏度系数(g_1)和峰度系数(g_2)的估算 | 第17-19页 |
| ·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9-20页 |
| ·玉米两个单倍体群体和DH群体标记分离的分析 | 第20-25页 |
| ·标记分离的频率 | 第20-25页 |
| ·偏分离的热点区域 | 第25页 |
| ·玉米DH群体的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25-27页 |
| 4 讨论 | 第27-32页 |
| ·玉米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7-28页 |
| ·利用玉米DH群体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优势 | 第27页 |
| ·遗传力,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 | 第27-28页 |
| ·分子标记偏分离 | 第28-29页 |
| ·偏分离产生的原因 | 第28页 |
| ·偏分离标记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9-30页 |
| ·QTL定位 | 第30-32页 |
| ·利用玉米DH群体进行QTL定位的可行性 | 第30页 |
| ·OTL定位的可靠性和精确度的提高 | 第30-32页 |
| 5 结论 | 第32-3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 7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 8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 9 致谢 | 第41-42页 |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第4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