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6页 |
| 1 孟河医派源流及学术特色 | 第12-14页 |
| ·孟河医派的源流 | 第12-13页 |
| ·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 第13-14页 |
| 2 孟河马派传承研究 | 第14-18页 |
| ·马派世医传承脉络 | 第14-15页 |
| ·马派门人传承脉络 | 第15-17页 |
| ·贺季衡门人传承脉络 | 第17页 |
| ·张泽生门人传承脉络 | 第17-18页 |
| 3 痞证论治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 ·现代医学对CAG的研究 | 第19-21页 |
| ·祖国医学对CAG的研究 | 第21-22页 |
| 5 中医医案研究概述 | 第2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孟河马派痞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规律研究 | 第26-4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 ·选案标准 | 第27-28页 |
| ·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医案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医案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数据库的建立及医案录入 | 第28-29页 |
| ·数据的采集及规范 | 第28-29页 |
| ·建库与录入 | 第29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 ·孟河马派主要医家论治痞证 | 第30-31页 |
| ·孟河马派主要医家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31-32页 |
| ·孟河马派主要医家痞证医案数据挖掘 | 第32-42页 |
| ·频数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 ·关联规则分析 | 第34-38页 |
|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第38-42页 |
| 5 讨论 | 第42-46页 |
| ·痞证证治规律探讨 | 第42-45页 |
| ·痞证病位证素探讨 | 第42页 |
| ·痞证病性证素探讨 | 第42页 |
| ·痞证常见证型探讨 | 第42-43页 |
| ·痞证用药规律探讨 | 第43-44页 |
| ·痞证处方规律探讨 | 第44-45页 |
|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探讨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第三部分 田耀洲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及验方疗效观察 | 第47-56页 |
| 1 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47-50页 |
| ·渊源深厚,论以气虚为本,湿瘀为标 | 第47页 |
| ·和缓醇正,治以益气运脾,祛湿通络 | 第47-48页 |
| ·益气运脾,平补运补 | 第47-48页 |
| ·祛湿通络,寓补于通 | 第48页 |
| ·和缓醇正,非平不安 | 第48页 |
| ·融会新知,参以内镜病理,综合施治 | 第48-49页 |
| ·伴幽门杆菌,佐以苦寒清化 | 第48页 |
| ·伴胆汁反流,配以利胆和胃 | 第48-49页 |
| ·伴肠化异型,益以解毒散结 | 第49页 |
| ·治养相合,辅以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 第49页 |
| ·典型病例 | 第49-50页 |
| 2 验方疗效观察 | 第50-55页 |
| ·一般资料 | 第50-54页 |
| ·病例选择 | 第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治疗方法 | 第51页 |
| ·观察内容与方法 | 第51-5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52-53页 |
| ·病例资料 | 第53页 |
| ·统计方法 | 第53-54页 |
| ·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54页 |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54页 |
| ·治疗前后内镜病理疗效比较 | 第54页 |
|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附录一 | 第57-58页 |
| 附录二 | 第58-60页 |
| 附录三 | 第60-61页 |
| 附录四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