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植物远缘杂交中特殊染色体行为 | 第13-18页 |
·假配生殖 | 第13页 |
·半配合 | 第13-14页 |
·不减数配子 | 第14-15页 |
·染色体消除 | 第15-16页 |
·染色体加倍 | 第16页 |
·亲本染色体的区域分布 | 第16-17页 |
·染色体组分开 | 第17-18页 |
·植物远缘杂交遗传渗入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遗传渗入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9-20页 |
·遗传渗入片段的结构 | 第19页 |
·遗传渗入片段频率 | 第19-20页 |
·遗传渗入片段对受体基因组的影响 | 第20页 |
·遗传渗入的机制 | 第20页 |
·遗传渗入的应用 | 第20-22页 |
·渗入系的创建 | 第20-21页 |
·遗传渗入基因的异位表达 | 第21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创新 | 第21-22页 |
·生态安全性研究 | 第22页 |
·杂交组配研究 | 第22页 |
·植物非整倍体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非整倍体的分类 | 第23页 |
·非整倍体的获得 | 第23-25页 |
·种内非整倍体 | 第24-25页 |
·三体 | 第24页 |
·单体 | 第24页 |
·缺体 | 第24-25页 |
·缺体-四体 | 第25页 |
·种间非整倍体 | 第25页 |
·异附加系 | 第25页 |
·异代换系 | 第25页 |
·易位系 | 第25页 |
·非整倍体的应用 | 第25-28页 |
·特异染色体文库的构建及染色体特异性片段的克隆 | 第25-26页 |
·研究基因组的构成 | 第26页 |
·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26页 |
·基因的异位表达 | 第26-27页 |
·基因或DNA序列的染色体定位 | 第27页 |
·着丝粒的定位 | 第27页 |
·指定遗传连锁群至相应的染色体 | 第27-28页 |
·单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群创建 | 第28页 |
·基因的剂量效应研究 | 第28页 |
·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染色体微切割和微克隆 | 第28-30页 |
·光谱核型 | 第30-31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31-35页 |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 第31-32页 |
·三维荧光原位杂交 | 第32-33页 |
·比较基因组杂交 | 第33-34页 |
·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 第34-35页 |
·引物原位标记 | 第35-36页 |
2 芸薹属四倍体栽培种与诸葛菜属间杂种及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36-44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胚挽救 | 第37页 |
·花粉的可染性 | 第37页 |
·AFLP分析 | 第3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探针的标记 | 第37-38页 |
·细胞学及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 第38页 |
·结果 | 第38-44页 |
·埃塞俄比亚芥与诸葛菜杂种 | 第38-41页 |
·F_1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学特征 | 第38页 |
·F_1植株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 | 第38-40页 |
·F_2植株的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特征 | 第40页 |
·F_1植株的AFLP指纹分析 | 第40-41页 |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杂种 | 第41-43页 |
·F1植株形态及分子细胞遗传学 | 第41-42页 |
·F2形态及细胞学 | 第42-43页 |
·F1植株及其后代脂肪酸分析 | 第43页 |
·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杂种 | 第43-44页 |
3 甘蓝型油菜非整倍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44-50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小孢子培养 | 第44-45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50页 |
·甘蓝型油菜超倍体的形态和细胞学特征 | 第45-46页 |
·2n=42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和细胞学 | 第45-46页 |
·2n=39、40植株的形态和细胞学 | 第46页 |
·甘蓝型油菜亚倍体的形态和细胞学特征 | 第46-50页 |
·2n=28小孢子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和细胞学 | 第46页 |
·2n=30小孢子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和细胞学 | 第46-49页 |
·2n=34植株及其后代形态和细胞学 | 第49页 |
·2n=36植株及其后代形态和细胞学 | 第49页 |
·2n=37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和细胞学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7页 |
·芸苔属四倍体种与诸葛菜混倍体杂种形成的可重复性 | 第50页 |
·芸苔属四倍体种与诸葛菜混倍体杂种的形成机制 | 第50-52页 |
·芸苔属四倍体种中基因组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甘蓝型油菜非整倍体的创建 | 第53-54页 |
·甘蓝型油菜亚倍体(2n=30)的配子传递 | 第54-55页 |
·遗传渗入 | 第55-5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7-74页 |
6 表格 | 第74-82页 |
7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82-92页 |
个人简介 | 第92页 |
研究论文 | 第92-93页 |
研究生期间助教工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