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一 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 病名和临床表现的认识 | 第15页 |
2 病因病机认识 | 第15页 |
3 辨证论治 | 第15页 |
·湿热证 | 第15页 |
·血瘀证 | 第15页 |
·肝郁证 | 第15页 |
4 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5-16页 |
·运用单味中药治疗 | 第15-16页 |
·复方制剂外用治疗 | 第16页 |
·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 | 第16页 |
二 化疗性静脉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 定义 | 第16-17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 第17页 |
·药物因素 | 第17页 |
·物理因素 | 第17页 |
·感染因素 | 第17页 |
·患者因素 | 第17页 |
3 静脉炎的分级 | 第17页 |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第17页 |
·西医防治 | 第17页 |
·物理辅助治疗 | 第17页 |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7-18页 |
四 复脉膏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18-19页 |
1 复脉膏的组成分析 | 第18-19页 |
·复脉膏的组成及配伍 | 第18页 |
·药物疗效 | 第18-19页 |
2 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9页 |
·抗感染作用 | 第19页 |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第19页 |
·镇痛作用 | 第19页 |
·增强免疫功能 | 第19页 |
五 组织中VEGF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VEGF的结构特点 | 第19页 |
·VEGF的表达 | 第19-20页 |
·VEGF表达调节机制 | 第20页 |
·VEGF的作用 | 第20页 |
六 组织中EGFR的生物学特性 | 第20-22页 |
·EGFR的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EGFR的表达和降解 | 第21页 |
·EGFR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21页 |
·EGFR的作用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2页 |
一 复脉膏外敷预防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 第22-26页 |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化疗性静脉炎症状积分评定方法 | 第22页 |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剔除标准 | 第23页 |
3 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分组 | 第23页 |
·给药方法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观察静脉炎发生率 | 第24页 |
·评估两组化疗性静脉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情况 | 第24页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5 结果 | 第24-25页 |
·两组入选病例基线比较 | 第24页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评估两组发生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并进行组间比较 | 第25页 |
6 讨论 | 第25-26页 |
·长春瑞滨引起静脉炎的机制 | 第25页 |
·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炎的机制 | 第25-26页 |
·复脉膏外敷预防静脉炎的机理及优点 | 第26页 |
·两组比较分析 | 第26页 |
7 结论 | 第26页 |
二 复脉膏外敷治疗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 第26-32页 |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6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静脉炎症状评定积分方法 | 第27页 |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剔除标准 | 第27页 |
3 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分组 | 第27-28页 |
·给药方法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两组化疗性静脉炎治疗5天后进行疗效评价 | 第28页 |
·评估两组化疗性静脉炎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 | 第28页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5 结果 | 第28-30页 |
·两组入选病例基线比较 | 第28-2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 第29页 |
·化疗性静脉炎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组内组间比较结果 | 第29-30页 |
6 讨论 | 第30-31页 |
·长春瑞滨引起静脉炎的机制 | 第30-31页 |
·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的机制 | 第31页 |
·复脉膏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机理及优点 | 第31页 |
·两组比较分析 | 第31页 |
7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46页 |
一 复脉膏皮肤过敏性及刺激性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实验药物 | 第3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32-33页 |
·一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 第32页 |
·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 第32页 |
·刺激性症状评分标准及刺激性强度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皮肤过敏性试验 | 第33-34页 |
·致敏接触 | 第33页 |
·激发接触 | 第33页 |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及反应强度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4页 |
·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34页 |
·皮肤过敏性试验 | 第34页 |
5 结论 | 第34页 |
二 复脉膏外敷对长春瑞滨外渗损伤皮肤中VEGF、EGFR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4-4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皮肤准备 | 第35页 |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35-36页 |
·损伤面积测定 | 第35页 |
·HE染色及病理观察 | 第35-36页 |
·免疫组化标记及图像分析方法 | 第36页 |
5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6 结果 | 第36-43页 |
·实验第一阶段 | 第36-37页 |
·实验第二阶段 | 第37-43页 |
·两组SD大鼠不同时间点的平均皮损面积及组内组间比较 | 第37-38页 |
·病理情况评估 | 第38-39页 |
·两组损伤皮肤不同时间点VEGF积光分密度IOD表达情况并组内组间比较 | 第39-42页 |
·两组损伤皮肤不同时间点EGFR积光分密度IOD表达情况及组内组间比较 | 第42-43页 |
7 讨论 | 第43-45页 |
8 结论 | 第45-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