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静动荷载作用下铁路桥梁桩基的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引言第12-13页
   ·动力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研究现状第13-20页
   ·课题来源第20-21页
   ·研究意义第21页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第21-25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既有铁路桩基础桥墩动力测试研究第25-43页
   ·动力测试研究的目的第25页
   ·测试桥墩及地质概况第25-27页
     ·京山一号中桥1#桥墩概况第26页
     ·雅瑶特大桥2#桥墩概况第26页
     ·石龙特大桥62#桥墩概况第26页
     ·沙河特大桥第26-27页
   ·动载试验第27-29页
     ·动载试验方法第27页
     ·测点布置第27-29页
     ·试验内容第29页
     ·试验仪器的标定第29页
   ·试验数据分析第29-40页
     ·重力式桥墩墩底动力特性与行车速度的关系第32-33页
     ·双柱式桥墩墩底动力特性与行车速度的关系第33-34页
     ·动位移数据分析第34-40页
   ·确定单桩静动载试验参数第40-42页
     ·基顶动力试验频率第40页
     ·基顶动力试验幅值第40-41页
     ·基顶动位移幅值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基桩现场静动载试验技术研究第43-50页
   ·引言第43页
   ·预应力管桩应变计设置方法和工艺第43-46页
     ·应变计构造设计第44页
     ·安装工艺第44-46页
   ·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和钻孔灌注桩侧向土压力盒的安装方法第46-47页
     ·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侧向土压力盒的安装方法第46-47页
     ·钻孔灌注桩侧向土压力盒的安装器和安装工艺第47页
   ·桩顶静、动载试验组合装置研制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模拟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单桩静动载试验与数据分析第50-73页
   ·工程地质条件及试验概况第50-53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50-51页
     ·试验概况第51-53页
   ·试验方法和标准第53-56页
     ·静动载试验参数第53页
     ·静动载加载方法和设备第53-54页
     ·测试方法和步骤第54-56页
   ·基桩工作原理第56-57页
   ·试桩资料分析第57-58页
     ·桩身轴力确定第57页
     ·桩侧摩阻力确定第57页
     ·桩身各应变实测截面的位移第57页
     ·桩材弹性模量的确定第57-58页
   ·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第58-65页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第58-59页
     ·桩身静应变变化曲线第59-60页
     ·桩身轴力变化曲线第60-61页
     ·桩侧摩阻力变化曲线第61-64页
     ·桩端阻力变化第64页
     ·单桩刚度值第64-65页
   ·单桩动载试验结果分析第65-71页
     ·动载作用下桩顶累积动位移第65-66页
     ·桩顶动位移幅值随动载次数的变化第66页
     ·桩身轴力变化第66-67页
     ·桩身动应变分布与影响深度第67-69页
     ·桩侧摩阻力变化第69-71页
     ·桩身动应变变化第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基桩纵向振动特性研究第73-87页
   ·引言第73页
   ·单桩纵向动力晌应计算模型第73-75页
   ·单桩动力响应计算第75-78页
   ·基桩振动影响因素分析第78-81页
     ·土参数的影响分析第78-80页
     ·基桩参数的影响分析第80-81页
   ·稳态荷载作用下基桩振动影响因素分析第81-86页
     ·土性参数对桩项动力响应的影响第82-83页
     ·基桩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的影响第83-84页
     ·稳态荷载振动参数的影响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单桩静荷载作用下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第87-103页
   ·引言第87页
   ·桩土相互作用体系数值分析第87-97页
     ·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第87-88页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定第88-89页
     ·桩土接触面第89-92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92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92-97页
   ·基桩荷载传递机理的理论分析第97-102页
     ·理论分析第98-100页
     ·解析解与实测结果比较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七章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建模方法研究第103-122页
   ·引言第103页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第103-106页
     ·概述第103-104页
     ·哈丁计算模式第104-106页
   ·土动力模型中参数计算第106-111页
     ·最大动剪切模量G_(max)计算公式第108-110页
     ·阻尼比D第110-111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11-118页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材料非线性模拟第111-112页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在ANSYS中的实现第112-113页
     ·土体与结构接触界面上的状态非线性模拟第113-114页
     ·阻尼模型第114-115页
     ·边界条件第115-116页
     ·模型的建立第116-118页
   ·动力分析方程及求解方法第118-120页
   ·模型验证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第122-173页
   ·引言第122页
   ·计算参数取值第122-123页
   ·考虑土体材料为弹性的结果分析第123-126页
   ·考虑土体材料的非线性和桩土界面的结果分析第126-131页
   ·基桩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131-145页
     ·土性参数分析第131-138页
     ·动载参数的影响分析第138-145页
   ·考虑土的非线性和桩土接触面与弹性条件下结果的比较第145-149页
   ·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比较第149-150页
   ·群桩基础动力分析第150-171页
     ·昆山试验段群桩基础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第150-158页
     ·昆山试验段群桩基础桥墩自振频率分析第158-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73-177页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第173-175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175-176页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TRP方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
下一篇:聚醚砜防粘涂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