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佛教史论文

汉唐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1-29页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第11-14页
 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各种论述第14-22页
 三、佛教与科学之形而上第22-25页
 四、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创新点第25-29页
第一章 佛教中的数学第29-33页
第二章 佛教中的物理学第33-52页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与可分性第33-38页
  一、四大与空第33-35页
  二、物质的可分性第35-38页
 第二节 各种计量的表述第38-43页
  一、时间单位第38-40页
  二、长度单位第40-41页
  三、度量衡第41-43页
 第三节 计时工具第43-46页
 第四节 时间的相对性与时空一体观第46-47页
 第五节 对光学的认识与利用第47-50页
 第六节 对闪电、流体的认识与应用第50-52页
第三章 佛教中的化学第52-55页
第四章 佛教中的天文学第55-80页
 第一节 佛教对宇宙的理解和描述第55-66页
  一、世界、宇宙的界说第55-56页
  二、三千大千世界第56-58页
  三、三界六道第58-61页
  四、宇宙模型的形状与大小第61-66页
 第二节 佛教对各种天象、气候的认识第66-71页
  一、昼与夜第66-67页
  二、四季冷暖第67-69页
  三、时分、节气与历算第69-71页
 第三节 世界的灾变与生灭第71-75页
  一、世界的自然现象与灾异第71-72页
  二、世界的形成与毁灭第72-74页
  三、天文与星占第74-75页
 第四节 佛教天文学省思第75-80页
  一、佛教天文学的时空观第75-76页
  二、对我国传统天文学的影响第76-78页
  三、佛法与天文学第78-80页
第五章 佛教中的生物学第80-85页
 第一节 佛教对生物学的认识第80-82页
 第二节 佛教对微生物的认识与推测第82-83页
 第三节 物种变化及其它第83-85页
第六章 佛教与医学第85-180页
 第一节 佛教医学概说第85-87页
 第二节 佛教医学典籍第87-91页
  一、佛藏中有关医药的典籍第87-88页
  二、中国僧人撰述的医药学著作第88-89页
  三、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第89-91页
 第三节 佛教中的生理解剖学第91-102页
  一、身体的组成第91-98页
  二、胎儿各发育时期的状况第98-102页
 第四节 佛教中的病理学第102-133页
  一、病人、医生和护士第102-106页
  二、病因、病理第106-125页
  三、对症治疗第125-133页
 第五节 佛教中的药物学第133-145页
  一、药物的类别第134-139页
  二、药物的使用与存放第139-142页
  三、孕期的护理与保胎药第142-144页
  四、敦煌遗书中的医方第144-145页
 第六节 性知识与儿科学第145-152页
  一、受孕与生殖第145-147页
  二、性行为第147-149页
  三、性别问题第149-150页
  四、儿科疾病第150-152页
 第七节 佛教中的护理学第152-157页
  一、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第152-154页
  二、以身示范第154-155页
  三、对病人的要求第155-157页
 第八节 佛教中的卫生与保健第157-166页
  一、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第157-162页
  二、起居饮食第162-164页
  三、洗浴、保健第164-166页
 第九节 僧医及佛教临床医学案例第166-170页
  一、僧医第166-167页
  二、临床案例第167-170页
 第十节 对佛教与医学的思考第170-180页
  一、为什么佛说医经、僧学医术第170-172页
  二、佛医与中医第172-176页
  三、关怀人生、以人为本第176-177页
  四、对佛教医学的人性分析第177-179页
  五、小结第179-180页
第七章 佛教与印刷术的发明第180-190页
 第一节 最早的印刷品第180-181页
 第二节 佛经采用印刷术传播的原因第181-184页
 第三节 佛教徒的技能与考古发现第184-187页
 第四节 中国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政治环境第187-190页
第八章 对中国古代科学做出贡献的佛教徒第190-210页
 第一节 佛教徒在古代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及分析第190-193页
 第二节 个案举要分析第193-208页
  一、“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第193-196页
  二、家喻户晓的唐僧—玄奖第196-202页
  三、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一行第202-208页
 第三节 佛教徒科学家与科学技术第208-210页
余论第210-219页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第210-212页
 二、科学再认识第212-213页
 三、宗教与科学第213-216页
 四、佛教与科学前瞻第216-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25页
致谢第225-2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部分论文目录第226-22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红霉素治疗小儿白血病的心脏毒性临床分析
下一篇:126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