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5-47页 |
3.1 法治思想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契合 | 第15-19页 |
3.1.1 规则意识主导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兴盛原因探析 | 第16-17页 |
3.1.2 追求商业化,漠视规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异化的诱因之一 | 第17页 |
3.1.3 规则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3.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19-24页 |
3.2.1 依法治奥——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在要求 | 第19-20页 |
3.2.1.1 法治精神与奥运精神目标契合 | 第19-20页 |
3.2.1.2 法治精神与奥运精神包容渗透 | 第20页 |
3.2.2 营造一流的举办环境,促进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 第20-22页 |
3.2.2.1 国民法律意识增强 | 第20-21页 |
3.2.2.2 法律规范严格执行 | 第21页 |
3.2.2.3 法律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 第21-22页 |
3.2.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协调发展,加速社会主义中国的文明建设 | 第22-24页 |
3.2.3.1 改善法治环境,推进制度文明建设 | 第22-23页 |
3.2.3.2 增强经济实力,加快物质文明建设 | 第23页 |
3.2.3.3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速精神文明建设 | 第23-24页 |
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法制建设的现状 | 第24-29页 |
3.3.1 体育事业法制建设现状 | 第24-25页 |
3.3.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法律渊源 | 第25-26页 |
3.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立法机构 | 第26-27页 |
3.3.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执法机关 | 第27页 |
3.3.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监督职能 | 第27-28页 |
3.3.6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仲裁职能 | 第28-29页 |
3.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互动思考 | 第29-45页 |
3.4.1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挑战 | 第29-38页 |
3.4.1.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化、合法化建议 | 第29-30页 |
3.4.1.2 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法律事务 | 第30-31页 |
3.4.1.3 促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法制建设的完善 | 第31-32页 |
3.4.1.4 加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秩序的法制建设 | 第32-34页 |
3.4.1.5 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 | 第34-36页 |
3.4.1.6 健全2008年北京奥运会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 第36-37页 |
3.4.1.7 建立健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道德法制化建设 | 第37-38页 |
3.4.2 中国社会法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完善建设的应答 | 第38-44页 |
3.4.2.1 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国民法治意识提高 | 第38-39页 |
3.4.2.2 体育法制建设更加健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 第39-41页 |
3.4.2.3 保险事业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同国际惯例接轨 | 第41-42页 |
3.4.2.4 新闻事业法制建设加强,保证人民的知情权 | 第42-43页 |
3.4.2.5 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力度加强,履行“绿色奥运”承诺 | 第43页 |
3.4.2.6 法律监督职能得到加强,维护法律尊严 | 第43-44页 |
3.4.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互动建设的意义 | 第44-45页 |
3.4.3.1 丰富奥林匹克内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 第44页 |
3.4.3.2 推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理念 | 第44-45页 |
3.5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良性互动策略 | 第45-47页 |
3.5.1 加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互动宣传,提高互动认识 | 第45页 |
3.5.2 加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间的互动研究,提高互动效益 | 第45-46页 |
3.5.3 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质量 | 第46页 |
3.5.4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国民文明素养 | 第46-47页 |
3.5.5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做好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法制建设 | 第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6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7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