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在两个主义之间 | 第1-16页 |
·本文的理论前提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范围和与论述主线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2 日本历史上的刑事审判模式 | 第16-36页 |
·明治维新前的刑事审判模式—纠问式 | 第16-19页 |
·明治维新后日本刑事审判模式变迁—从纠问式转向职权主义 | 第19-36页 |
3 日本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研究 | 第36-98页 |
·日本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确立的经过 | 第36-38页 |
·日本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的特征 | 第38-63页 |
·规范分析 | 第38-54页 |
·实务考察 | 第54-63页 |
·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的定性 | 第63-68页 |
·日本现行审判模式的定性:从立法的角度 | 第64-65页 |
·日本现行审判模式的定性:从司法的角度 | 第65-68页 |
·日本刑事审判模式成因分析 | 第68-83页 |
·原因之一:日本人的真实观的作用 | 第68-73页 |
·原因之二:日本文化的影响 | 第73-81页 |
·日本人的国民性的作用 | 第77-81页 |
·原因之三:日本科层式审判权力组织结构的制约 | 第81-83页 |
·对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的评价 | 第83-98页 |
·日本学者的评价 | 第83-88页 |
·我国学者的评价 | 第88-89页 |
·笔者的评价 | 第89-98页 |
4 日本刑事司法改革的动向—参审制与刑事审判模式 | 第98-111页 |
·裁判员法的主要内容 | 第101-105页 |
·为什么日本没有恢复采用陪审制而另起炉灶采纳了参审制 | 第105-109页 |
·参审制会改变日本的刑事审判模式吗 | 第109-111页 |
5 日本经验的启示 | 第111-115页 |
·启示之一:在一个追求客观真实、讲究和合的社会,职权主义是一个更为可取的选择 | 第111-113页 |
·启示之二:混合式的庭审方式符合程序公平理念 | 第113-115页 |
6 结语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23-124页 |
声明 | 第124-125页 |
后记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