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农业合作形式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导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若干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2.1 农民第15-16页
  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16-17页
  1.2.3 制度与组织第17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第17-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22页
 1.4 创新和不足第22-25页
  1.4.1 创新第22-23页
  1.4.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第23-25页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综述第25-41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其评述第25-34页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5-33页
  2.1.2 简略的评论第33-34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其评述第34-41页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34-40页
  2.2.2 简要的评述第40-41页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性第41-68页
 3.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第41-42页
 3.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第42-46页
 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第46-61页
  3.3.1 合作社原则的演进第46-49页
  3.3.2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第49-56页
  3.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它相关组织形式的区别第56-61页
 3.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边界第61-68页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第68-119页
 4.1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68-69页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第69-80页
 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生逻辑第80-97页
  4.3.1 何以在农业中普遍存在合作社第80-83页
  4.3.2 农民合作组织发生的一般性解释第83-87页
  4.3.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生的现实逻辑第87-97页
 4.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机制第97-106页
  4.4.1 产品特性因素第98-102页
  4.4.2 生产集群因素第102-103页
  4.4.3 组织成员因素第103-105页
  4.4.4 制度环境因素第105-106页
 4.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约束因子第106-110页
  4.5.1 土地规模小第106-107页
  4.5.2 农民分化第107-108页
  4.5.3 合作社企业家和合作社知识匮乏第108-109页
  4.5.4 政府顾虑第109页
  4.5.5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独特第109页
  4.5.6 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第109-110页
  4.5.7 与相关主体的潜在矛盾第110页
 4.6 浙江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的实证研究第110-119页
  4.6.1 样本数据来源和调查步骤第110-111页
  4.6.2 模型说明和变量定义第111-114页
  4.6.3 计算结果及其解释第114-119页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第119-181页
 5.1 产权安排的一般理论第119-122页
 5.2 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产权理论第122-132页
  5.2.1 Cook、Hansmann等人的观点第122-128页
  5.2.2 新的视角:基于组织能力的农民合作组织的产权安排第128-132页
 5.3 农民合作组织的产权安排类型及其特征第132-141页
  5.3.1 几种农民合作组织的产权安排分类第132-139页
  5.3.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类型及其特征第139-141页
 5.4 成员资格与产权安排第141-155页
  5.4.1 角色、利益、交易与成员资格第141-144页
  5.4.2 进入、退出与产权安排第144-148页
  5.4.3 人数规模与产权安排第148-152页
  5.4.4 各类社员的关系与产权安排第152-155页
 5.5 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第155-165页
  5.5.1 合作社层面回报和社员层面回报第155-159页
  5.5.2 合作社的股份结构第159-163页
  5.5.3 合作社的债务问题第163-164页
  5.5.4 政府对合作社的资助第164-165页
 5.6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安排的实证分析第165-181页
  5.6.1 社员数、股东数、社员入股比例以及股份集中度第165-172页
  5.6.2 股金总额和人均股金额第172-175页
  5.6.3 台州市与丽水市样本合作社比较第175-177页
  5.6.4 如何看待浙江省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现状第177-181页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第181-216页
 6.1 治理结构的一般理论第181-185页
 6.2 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治理理论第185-192页
  6.2.1 作为混合治理结构的合作社企业第185-186页
  6.2.2 委托代理理论视野中的合作社企业第186-188页
  6.2.3 合作社治理中的社会因素第188-189页
  6.2.4 新的框架: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第189-192页
 6.3 农民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类型及其特征第192-196页
  6.3.1 影响农民合作组织控制权的因素第192-194页
  6.3.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类型及其特征第194-196页
 6.4 知识、权力与治理结构第196-199页
  6.4.1 知识和权力的匹配关系第196-197页
  6.4.2 知识分布与农民合作组织的权力形态第197-199页
 6.5 非正式制度与治理结构第199-209页
  6.5.1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社会第199-201页
  6.5.2 信任、关系与农民合作组织治理第201-205页
  6.5.3 成员认同与农民合作组织治理第205-209页
 6.6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第209-216页
  6.6.1 浙江省107家专业合作社章程的分析第209-210页
  6.6.2 浙江省8家专业合作社案例的分析第210-214页
  6.6.3 如何看待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现状第214-216页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环境第216-241页
 7.1 政府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216-222页
  7.1.1 政府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基本逻辑第216-218页
  7.1.2 政府制度供给与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第218-222页
 7.2 相关利益群体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222-229页
  7.2.1 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第222-224页
  7.2.2 供销社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问题第224-226页
  7.2.3 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图景第226-229页
 7.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制度导向第229-239页
  7.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制度导向意义第230-231页
  7.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面临的几个认识问题第231-234页
  7.3.3 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制度导向的解读第234-239页
 7.4 几点政策性建议第239-241页
8 结论和展望第241-247页
 8.1 若干结论第241-243页
 8.2 若干展望第243-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62页
附录第262-271页
 附录一:浙江省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调查表第262-265页
 附录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第265-269页
 附录三:浙江省66家专业合作社股份结构情况总表第269-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71-273页
致谢第273页

论文共2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精度时频分析及应用
下一篇:嵌入式系统在数控雕刻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