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言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精神的要求 | 第11-22页 |
| ·现代世界史中三种有代表性的时代精神 | 第11-15页 |
|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引领三个时代的演变 | 第11-13页 |
| ·三个时代产生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时代精神 | 第13-15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考验 | 第15-22页 |
| ·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6-19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时代考验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 | 第22-31页 |
|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第22-25页 |
|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预想 | 第22-23页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 | 第23-24页 |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前景的构想 | 第24-25页 |
| ·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 第25-31页 |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第25-26页 |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 第26-28页 |
| ·江泽民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 第28-29页 |
| ·胡锦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哲学认识论发展的必然 | 第31-38页 |
|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顺应时代要求产生和发展 | 第31-36页 |
| ·“有的放矢”的实事求是 | 第31-32页 |
| ·“解放思想”的实事求是 | 第32-33页 |
| ·“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 | 第33-34页 |
| ·“求真务实”的实事求是 | 第34-36页 |
| ·求真务实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6-38页 |
| ·求真务实的本质 | 第36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真抓实干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现实实践 | 第38-43页 |
| ·和谐统一的“中和之道”是社会和谐的方法论基础 | 第38-39页 |
| ·仁爱为本的“忠恕之道”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 第39-41页 |
| ·“名、言、行”一致的为政之道是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理念 | 第43-54页 |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3-45页 |
|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5-47页 |
|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7-48页 |
|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8-49页 |
| ·加强诚信友爱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9-50页 |
| ·完善社会组织机制和管理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0-51页 |
| ·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1-52页 |
|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