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历程 | 第12-19页 |
| ·旧中国体育院校产生 | 第12-13页 |
| ·新中国建立后体育院校发展 | 第13-19页 |
| ·建国初期(1949—1956) | 第13页 |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 | 第13-15页 |
| ·文革时期的体育院校(1967—1976) | 第15页 |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体育院校(1977—1992) | 第15-16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的体育院校(1992—) | 第16-19页 |
| 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现状 | 第19-24页 |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分类 | 第19-20页 |
| ·直属体育大学 | 第19页 |
| ·省属体育学院 | 第19-20页 |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 ·定位 | 第20-21页 |
| ·人才培养 | 第21-22页 |
| ·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就业出路未能有效解决 | 第22页 |
| ·办学质量 | 第22-24页 |
| 4 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形势 | 第24-28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24-26页 |
| ·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第24页 |
| ·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第24页 |
| ·高等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 第24-25页 |
| ·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 第25页 |
| ·高等学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 第25-26页 |
| ·我国体育院校发展的形势 | 第26-28页 |
| ·2008年北京奥运 | 第26页 |
| ·中国入世 | 第26-28页 |
| 5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 第28-48页 |
| ·合理定位 | 第28-35页 |
| ·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 | 第28页 |
| ·高校定位的内容 | 第28-31页 |
| ·高校办学定位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31-32页 |
| ·高校办学定位的原则 | 第32-34页 |
| ·体育院校的定位 | 第34-35页 |
| ·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种类及素质要求 | 第35-37页 |
| ·体育专业人才种类 | 第35-36页 |
| ·体育人才的素质 | 第36-37页 |
| ·专业设置 | 第37-40页 |
| ·体育教育专业 | 第37-38页 |
| ·运动训练专业 | 第38-39页 |
| ·社会体育专业 | 第39-40页 |
|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 第40页 |
| ·课程设置 | 第40-43页 |
| ·课程内容的革新 | 第41页 |
| ·课程结构的优化 | 第41-43页 |
| ·学科建设 | 第43页 |
| ·师资队伍建设 | 第43-45页 |
| ·师资教育理念 | 第44页 |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 | 第44-45页 |
| ·办学效益 | 第45-47页 |
| ·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 | 第45-46页 |
| ·提高专业规模效益 | 第46页 |
| ·调整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 第46页 |
| ·扩大学校影响,增强办学效益 | 第46-47页 |
| ·国内合作与国际交流 | 第47-48页 |
| ·国内合作 | 第47页 |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47-48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