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趋势探索--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页 |
第二章 混业经营的内涵 | 第21-35页 |
第一节 金融经营体制的类型 | 第21-24页 |
一、金融经营体制 | 第21-22页 |
二、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混业经营的类型 | 第24-31页 |
一、银行的业务划分 | 第24-28页 |
二、混业经营的类型 | 第28-31页 |
第三节 不同混业经营类型的风险特性 | 第31-35页 |
一、从业务的交叉程度考察 | 第31-33页 |
二、从道德风险等角度考察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金融经营体制发展变化的二维视角 | 第35-78页 |
第一节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 第35-55页 |
一、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35-38页 |
二、银行并购及其经济学分析 | 第38-51页 |
三、全能银行网络化 | 第51-55页 |
第二节 金融经营体制发展变化的历史视角 | 第55-70页 |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 第55-59页 |
二、金融创新理论与实践 | 第59-65页 |
三、金融自由化渐进深入 | 第65-70页 |
第三节 金融经营体制演变的横向比较 | 第70-78页 |
一、美国等国家:混业经营的回归 | 第70-74页 |
二、德国等国家:混业经营的新内涵 | 第74-76页 |
三、发展中国家: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混业经营条件的一般分析 | 第78-111页 |
第一节 混业经营的微观环境 | 第78-82页 |
一、产权明晰 | 第78-80页 |
二、内部控制机制有效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混业经营的宏观环境 | 第82-84页 |
一、市场竞争机制完善 | 第82-83页 |
二、法治完善 | 第83-84页 |
三、外部监督有效 | 第84页 |
第三节 金融经营体制选择的监管约束 | 第84-106页 |
一、金融监管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 第84-94页 |
二、金融监管有效性 | 第94-99页 |
三、金融经营体制选择的监管约束 | 第99-106页 |
第四节 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 | 第106-111页 |
一、金融脆弱性 | 第106-108页 |
二、混业经营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第五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困境 | 第111-141页 |
第一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 第111-124页 |
一、治理结构难题 | 第111-115页 |
二、内在成长机制缺失 | 第115-119页 |
三、分业经营体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不利影响 | 第119-121页 |
四、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同见解 | 第124-129页 |
一、产权论 | 第124-126页 |
二、产权无关论 | 第126-127页 |
三、资产结构论 | 第127-128页 |
四、政府的改革措施选择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看法 | 第129-141页 |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观点的评价 | 第129-131页 |
二、配套改革的必要性 | 第131-140页 |
三、实施混业经营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混业经营: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 | 第141-166页 |
第一节 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的长期性 | 第141-148页 |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 | 第141-146页 |
二、治理结构完善的相对性 | 第146-147页 |
三、实现银行改革目标的长期性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实施混业经营与实现银行改革目标的互动 | 第148-151页 |
一、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银行改革目标的实现 | 第148-150页 |
二、银行改革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自由本性 | 第150页 |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暗含了对分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对我国金融分业政策的解读 | 第151-161页 |
一、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 | 第151-153页 |
二、分业原由辨析 | 第153-155页 |
三、分业目的:构建混业的微观基础 | 第155-157页 |
四、混业的实践 | 第157-161页 |
第四节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体制“度”的设定 | 第161-166页 |
一、混业的边界 | 第162-164页 |
二、我国混业经营体制的渐进发展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后记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