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我国河流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成熟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 第17-18页 |
·河流反应器的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植物净水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植物净水的原理研究 | 第18-19页 |
·污水净化植物及功能研究 | 第19-21页 |
·植物带对水质改善作用研究 | 第21-22页 |
·水工建筑物对水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曝气过程对水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25页 |
·地貌 | 第24页 |
·气象 | 第24-25页 |
·土壤 | 第25页 |
·植被 | 第25页 |
·水文 | 第25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39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河流反应器对水质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沙河水质监测 | 第26页 |
·静水条件下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 第26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 第26-27页 |
·水工建筑物对溶解氧的影响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9页 |
·试验装置 | 第27-29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 | 第27-28页 |
·流量控制仪器三角堰 | 第28-29页 |
·试验植物 | 第29-30页 |
·净水植物 | 第29页 |
·遮荫植物 | 第29-30页 |
·水质处理与分析 | 第30-35页 |
·河流反应器水样采集 | 第30-32页 |
·水体污染物组成评价 | 第32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污水配制 | 第32页 |
·水质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水质评价方法 | 第33-35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对水质的影响 | 第35-37页 |
·小沙河水质监测 | 第35页 |
·静水试验 | 第35-36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净水试验 | 第36页 |
·水工建筑物对溶解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9-62页 |
·小沙河水质监测结果 | 第39-47页 |
·污染物月际变化趋势 | 第39-41页 |
·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 | 第41-45页 |
·基于单项指标法分析 | 第41-44页 |
·基于综合指数法分析 | 第44-45页 |
·污染物米源分析 | 第45-47页 |
·静水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不同COD负荷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 第47-48页 |
·不同氨氮负荷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 第48-49页 |
·河流反应器模型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49-61页 |
·无植物河流反应器曝气过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49-52页 |
·COD | 第50-51页 |
·氨氮 | 第51-52页 |
·以莲花竹为客体的河流反应器循环过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52-55页 |
·氨氮 | 第53-54页 |
·总磷 | 第54页 |
·溶解氧 | 第54-55页 |
·以铜钱草为客体的河流反应器循环过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55-56页 |
·氨氮 | 第55-56页 |
·COD | 第56页 |
·以水葫芦为客体的河流反应器循环过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56-58页 |
·氨氮 | 第57页 |
·总磷 | 第57-58页 |
·溶解氧 | 第58页 |
·以水葫芦+铜钱草+莲花竹为客体的河流反应器循环过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58-60页 |
·氨氮 | 第59页 |
·总磷 | 第59-60页 |
·深解氧 | 第60页 |
·动静态下植物净水效果差异分析 | 第60-61页 |
·橡胶坝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5 河流反应器技术在小沙河的应用 | 第62-72页 |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 | 第62-70页 |
·植被缓冲带 | 第62-67页 |
·物种选择 | 第62-63页 |
·河岸中上部造林模式 | 第63-64页 |
·河岸坡下部造林模式 | 第64-65页 |
·沼泽地带植被配置模式 | 第65-67页 |
·水生动植物 | 第67-70页 |
·水生植物 | 第67-68页 |
·水生动物 | 第68-69页 |
·外来物种控制 | 第68-69页 |
·动植物生态系统 | 第69-70页 |
·水质恢复对策 | 第70-72页 |
·污染源控制 | 第70页 |
·外源污染物控制 | 第70页 |
·内源污染物控制 | 第70页 |
·水工建筑物构建 | 第70-72页 |
·对非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70-71页 |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71页 |
·水工建筑物构建方法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导师简介1 | 第80-81页 |
导师简介2 | 第81-82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