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方剂组方原理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方剂组方原理实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 本文选方依据 | 第14页 |
| 1-4 麻黄汤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5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配伍对E、PE于小鼠脏器组织动力学的影响 | 第19-62页 |
| 2-1 仪器设备、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1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2 药材、试剂 | 第19页 |
| 3 试验动物 | 第19-20页 |
| 2-2 配伍对E、PE于汤液溶出量的影响 | 第20-24页 |
| 1 拆方分组 | 第20-21页 |
| 2 汤药制备 | 第21页 |
| 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 4 配伍组样品处理及分析 | 第21页 |
| 5 汤液中E、PE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21-22页 |
| 6 配伍对汤液中E、PE含量的影响 | 第22-24页 |
| 2-3 配伍对E、PE于小鼠脏器组织动力学的影响 | 第24-58页 |
| 1 动物处理 | 第24页 |
| 2 脏器组织样品处理 | 第24-25页 |
| 3 组织匀浆液中E、PE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 4 样品测定结果 | 第26-48页 |
| 5 数据处理 | 第48-58页 |
| 2-4 小结及讨论 | 第58-62页 |
| 1 关于样品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分析的说明 | 第58-59页 |
| 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3 配伍对E、PE影响不一致的原因 | 第61页 |
| 4 产生多峰现象的原因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麻黄汤不同组方对大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第62-82页 |
| 3-1 仪器设备、试验材料 | 第63页 |
| 1 仪器设备 | 第63页 |
| 2 药材、试剂 | 第63页 |
| 3 试验动物 | 第63页 |
| 3-2 麻黄汤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影响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 第63-69页 |
| 1 动物处理 | 第63-64页 |
| 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 3 组织样品处理 | 第64页 |
| 4 四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第64-67页 |
| 5 大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结果 | 第67-69页 |
| 3-3 配伍对大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第69-79页 |
| 1 麻黄汤拆方分组及煎煮 | 第69-70页 |
| 2 动物处理 | 第70页 |
| 3 配伍组药后大鼠前额氨基酸的含量 | 第70页 |
|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0-79页 |
| 3-4 小结及讨论 | 第79-82页 |
| 1 量效、时效关系 | 第79-80页 |
| 2 配伍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讨论 | 第82-87页 |
| 4-1 配伍对君药麻黄中E、PE的体外溶出量、脏器组织动态变化及大鼠额叶氨基酸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 4-2 本实验证明了假说的内容 | 第84-85页 |
| 4-3 关于检验水准确定的设想 | 第85页 |
| 4-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85-86页 |
| 4-5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综述 | 第93-10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