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非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理论研究 | 第7-10页 |
·区域文化理论研究概述 | 第7-10页 |
·国外区域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 第7-8页 |
·国内区域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 第8-9页 |
·小结 | 第9-10页 |
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0-15页 |
·文化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基本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结构框架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3 潮汕非物质文化的形成演变 | 第15-22页 |
·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冲突和融合 | 第15页 |
·潮汕非物质文化的形成 | 第15-18页 |
·潮汕原住民及其文化 | 第15-16页 |
·中原汉人与潮汕文化 | 第16页 |
·福老与潮汕文化 | 第16-17页 |
·明消海防政策与潮汕文化的定型 | 第17-18页 |
·近代潮汕人在海外的拓展和潮汕文化 | 第18页 |
·当代潮汕非物质文化的特点 | 第18-19页 |
·务实性 | 第18-19页 |
·精细性 | 第19页 |
·宗族性 | 第19页 |
·敬神性 | 第19页 |
·潮汕非物质文化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地理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新技术发明因素 | 第20-21页 |
·外来文化进入因素 | 第21-22页 |
4 当代潮汕非物质文化先进性评价 | 第22-42页 |
·文化先进性的一般性理论 | 第22-23页 |
·区域文化先进性的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潮汕非物质文化先进性调查样本的构成 | 第24页 |
·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24-42页 |
·对务实精神的分析评价 | 第24-27页 |
·务实精神的积极意义 | 第25-26页 |
·务实精神的缺憾 | 第26页 |
·务实精神的总体评价 | 第26-27页 |
·对科学精神的分析评价 | 第27-29页 |
·科学精神的积极意义 | 第27-28页 |
·科学精神的缺憾 | 第28-29页 |
·科学精神的总体评价 | 第29页 |
·对开放精神的分析评价 | 第29-32页 |
·开放精神的积极意义 | 第30页 |
·开放精神的缺憾 | 第30-32页 |
·开放精神的总体评价 | 第32页 |
·对冒险精神的分析评价 | 第32-35页 |
·冒险精神的积极意义 | 第33-34页 |
·冒险精神的缺憾 | 第34页 |
·冒险精神的总体评价 | 第34-35页 |
·对制度文化的分析评价 | 第35-37页 |
·制度文化的积极意义 | 第35-36页 |
·制度文化的缺憾 | 第36-37页 |
·制度文化的总体评价 | 第37页 |
·对道德文化的分析评价 | 第37-39页 |
·道德文化的积极意义 | 第38页 |
·道德文化的缺憾 | 第38-39页 |
·道德文化的总体评价 | 第39页 |
·对潮汕非物质文化六大要素先进性的综合分析评价 | 第39-42页 |
5 对潮汕非物质文化创新的建议 | 第42-49页 |
·关于文化创新 | 第42页 |
·潮汕非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 | 第42-43页 |
·潮汕非物质文化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突破地理环境局限,进行传统文化的再塑造 | 第43-45页 |
·务实精神的挖掘 | 第43-44页 |
·海洋文化的挖掘 | 第44页 |
·道德文化的构建和创新 | 第44-45页 |
·利用新技术进行潮汕文化的创新 | 第45-46页 |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为新技术的发明奠定基础 | 第45页 |
·充分建设、运用网络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交流 | 第45-46页 |
·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潮汕文化的创新 | 第46-49页 |
·市场经济体制文化的构建和创新 | 第46-47页 |
·行政体制文化的构建和创新 | 第47页 |
·充分引进各类人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