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有限单元法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8页 |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抗震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研究 | 第26-49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试验方案研究 | 第27-39页 |
| ·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9-30页 |
| ·试验装置与量测内容 | 第30页 |
| ·预备性试验 | 第30-37页 |
| ·最终试验方案 | 第37-39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7页 |
| ·试验结果 | 第39-43页 |
| ·钢筋表面混凝土位移的反演 | 第43-44页 |
|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第44-45页 |
| ·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的应变 | 第45-46页 |
|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粘结特性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实践 | 第49-73页 |
| ·概述 | 第49-50页 |
| ·ANSYS程序二次开发的实现 | 第50-58页 |
| ·ANSYS程序的基本构建 | 第50-51页 |
| ·ANSYS程序二次开发的三种模式 | 第51-53页 |
| ·基于UPFs的程序编制 | 第53-55页 |
| ·用户程序与ANSYS链接 | 第55-58页 |
| ·ANSYS程序二次开发实例 | 第58-71页 |
| ·用户子程序 | 第58-63页 |
| ·编译链接用户子程序 | 第63-64页 |
| ·APDL开发模式 | 第64-66页 |
| ·算例 | 第66-71页 |
|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升船机塔柱结构时程分析 | 第73-95页 |
| ·概述 | 第73-74页 |
| ·工程概况 | 第74页 |
| ·升船机塔柱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74-81页 |
| ·混凝土裂缝处理 | 第76-79页 |
| ·地震记录 | 第79-80页 |
| ·设计烈度 | 第80页 |
| ·坐标体系 | 第80页 |
| ·边界条件 | 第80页 |
| ·材料参数 | 第80-81页 |
| ·结果分析 | 第81-94页 |
| ·结构动力特性 | 第81-85页 |
|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85-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升船机塔柱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95-116页 |
| ·概述 | 第95-96页 |
| ·PUSHOVER分析原理 | 第96-98页 |
|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 第98-99页 |
| ·Pushover分析同静力弹性分析的比较 | 第98页 |
| ·Pushover分析同动力时程分析的比较 | 第98-99页 |
| ·升船机塔柱的PUSHOVER分析 | 第99-103页 |
| ·计算步骤 | 第99页 |
| ·结果分析 | 第99-103页 |
| ·能力谱法对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 第103-115页 |
| ·需求谱曲线的确定 | 第105-109页 |
| ·多自由度体系能力谱曲线转换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能力谱曲线 | 第109-110页 |
| ·多—单自由度体系转换的简化算法 | 第110-112页 |
| ·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 第112-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六章 龙滩水电站导流隧洞进水口中墩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16-125页 |
| ·概述 | 第116页 |
| ·工程概况 | 第116-117页 |
| ·计算模型 | 第117-121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117-120页 |
| ·材料的物理特性 | 第120页 |
| ·计算工况 | 第120-121页 |
| ·计算坐标系 | 第121页 |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121-124页 |
| ·进水口结构空间弹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 ·进水口中墩结构空间非线性分析 | 第12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5-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 附录A:第六章附图 | 第136-143页 |
| 附录B:(用户程序) | 第143-148页 |
|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