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 背景分析 | 第15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第16-2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3 课题支撑 | 第20页 |
第三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3 国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成陆过程及匡围简史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自然地理特征 | 第33-36页 |
第三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现状 | 第38页 |
第五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生态环境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过程及驱动力研究 | 第41-69页 |
第一节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1 资料来源 | 第41-42页 |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时间变化过程分析 | 第45-53页 |
1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总量变化 | 第45页 |
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移 | 第45-48页 |
3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耕地变化过程研究 | 第48-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第53-61页 |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 第54页 |
2 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第54-6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1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单指标分析 | 第61-62页 |
2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时空模型分析 | 第62-63页 |
3 结论 | 第63页 |
第五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63-69页 |
1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分析 | 第64-66页 |
2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 第66-68页 |
3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潮滩典型外来覆被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位研究 | 第69-86页 |
第一节 互花米草的生态学特征及能流模式 | 第70-73页 |
1 互花米草的生态学特征 | 第70-71页 |
2 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 第71-73页 |
3 结论 | 第73页 |
第二节 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生境的沉积特征 | 第73-79页 |
1 互花米草生物海岸草滩内外沉积特征比较 | 第73-75页 |
2 互花米草生物海岸典型生境部位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75-79页 |
3 结论 | 第79页 |
第三节 互花米草覆被与潮汐水位的关系 | 第79-86页 |
1 研究区概况 | 第8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1-8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质量演化的影响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土壤类型与分布 | 第86-88页 |
1 低山丘陵区 | 第87页 |
2 湖海相淤积平原区 | 第87-88页 |
3 海相沉积平原区 | 第88页 |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88-102页 |
1 样本点的选择与样品分析方法 | 第88-89页 |
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89-9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91-10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第102-127页 |
第一节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 | 第106-120页 |
1 物质产品价值及其变化 | 第106-107页 |
2 大气组分调节及其变化 | 第107-111页 |
3 水土保持价值及变化 | 第111-113页 |
4 干扰调节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3-114页 |
5 水分调节和供给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4-115页 |
6 土壤形成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5页 |
7 养分循环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5页 |
8 废物处理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5-116页 |
9 生态系统传粉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6页 |
10 生物控制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6页 |
11 庇护功能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6页 |
12 遗传资源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6页 |
13 休闲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6-117页 |
14 文化价值及其变化 | 第117页 |
15 结论与讨论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潮滩典型外来覆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 第120-127页 |
1 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构成 | 第120-122页 |
2 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122-124页 |
3 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计算 | 第124-12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2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33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