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秸秆原位降解菌选育与应用及其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6页
 第一节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第15-19页
  一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第16-17页
  二 农作物秸秆还田现状第17-19页
 第二节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第19-23页
  一 影响秸秆腐解因素方面的研究第19-20页
  二 秸秆有机物对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第20-21页
  三 施用秸秆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21-22页
  四 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第22页
  五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22-23页
  六 秸秆还田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第23页
 第三节 秸秆降解生物学机理第23-27页
  一 秸秆的组成成分第23-24页
  二 秸秆降解的微生物学和酶学机理第24-27页
 第四节 秸秆腐解与土壤酶动态的研究方法第27-35页
  一 土壤酶学对秸秆腐解的研究进展第27-30页
  二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第30-35页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秸秆降解菌复式筛选模型的建立第36-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2.1 秸秆降解菌富集及初筛结果第38页
  2.2 秸秆降解菌复筛结果第38-40页
  2.3 秸秆降解菌三筛结果第40-41页
 3 讨论第41页
 4 结论第41-44页
第三章 供试菌株鉴定和特殊应用性研究第44-61页
 第一节 供试菌株的初步鉴定第44-49页
  1 材料第44-45页
  2 方法第45-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1 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第46-47页
   3.2 供试菌株菌体形态第47-48页
   3.3 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第48-49页
  4 讨论第49页
  5 结论第49页
 第二节 供试菌株的特殊应用性研究第49-52页
  1 材料第49-50页
  2 方法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3.1 供试菌株对抗生素抗性结果第50页
   3.2 供试菌株重金属抗性试验结果第50-51页
   3.3 供试菌株农药和除草剂抗性结果第51页
  4 讨论第51-52页
  5 结论第52页
 第三节 供试菌株的酶学特征初探第52-57页
  1 材料方法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2.1 pH对内切-β-1,4-葡萄糖聚糖水解酶活力影响第53-54页
   2.2 不同温度对内切β-1,4-葡萄糖聚糖水解酶活力影响第54页
   2.3 供试菌株其它酶类的定性试验第54-55页
   2.4 供试菌株微晶纤维素酶活力试验结果第55页
   2.5 供试菌株淀粉酶活力试验结果第55-56页
   2.6 供试菌株果胶酶活力试验结果第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4 结论第57页
 第四节 供试菌株的生物安全性试验第57-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2.1 供试菌株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第58页
   2.2 J-1211发酵液对水稻、辣椒和棉花的感染试验第58-59页
   2.3 J-1212发酵液对水稻、辣椒和棉花的感染试验第59页
   2.4 HA-2发酵液对水稻、辣椒和棉花的感染试验第59页
   2.5 HC-6发酵液对水稻、辣椒和棉花的感染试验第59-60页
  3 讨论第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第四章 秸秆原位降解菌降解效果研究第61-70页
 第一节 不同菌株组合方式对秸秆降解效果的影响第61-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2页
   2.1 最佳组合方式的确定第61-62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2-63页
 第二节 JM菌剂降解效果的评价第63-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8页
   2.1 实验室条件下秸秆原位降解菌剂降解能力测定第65页
   2.2 供试土壤主要重金属离子原子吸收分析第65-66页
   2.3 Cd~(2+)污染土壤中菌剂秸秆降解效果比较第66-67页
   2.4 盆栽试验供试菌株的检出率第67-68页
  3 讨论第68-69页
  4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JM菌群的发酵条件优化与小试生产第70-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2.1 供试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第72页
  2.2 碳源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2-73页
  2.3 氮源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3-74页
  2.4 氯化钠浓度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4-75页
  2.5 碳氮比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5页
  2.6 通气量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5-76页
  2.7 pH对菌株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6-78页
  2.8 温度对液体发酵时菌体数量的影响第78页
  2.9 多因子发酵条件试验结果第78-79页
  2.10 小试发酵试验结果第79-80页
 3 讨论第80页
 4 结论第80-82页
第六章 稻秸原位降解过程的动态研究第82-117页
 第一节 不同条件下秸秆原位降解的动态变化第82-9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9页
   2.1 秸秆纤维素含量测定结果第83-86页
   2.2 秸秆半纤维素含量测定结果第86-89页
  3 讨论第89页
  4 结论第89-90页
 第二节 JM菌剂降解秸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90-10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1-102页
   2.1 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第91-94页
   2.2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第94-96页
   2.3 土壤速效钾的动态变化第96-99页
   2.4 土壤速效磷的动态变化第99-102页
  3 讨论第102-103页
  4 结论第103页
 第三节 秸秆降解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第103-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3-10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6-115页
   2.1 土壤转化酶的动态变化第106-108页
   2.2 土壤纤维素酶的动态变化第108-110页
   2.3 土壤多酚氧化酶的动态变化第110-112页
   2.4 土壤脲酶的动态变化第112-114页
   2.5 田间试验土壤酶活力变化第114-115页
  3 讨论第115页
  4 结论第115-117页
第七章 稻秸对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的影响第117-1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7-1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0-125页
  2.1 两种土壤细菌总DNA的提取和纯化第120-122页
  2.2 土壤细菌16S rDNA V3区扩增第122-123页
  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扩增V3片断第123-125页
 3 讨论第125-127页
 4 结论第127-128页
全文讨论第128-131页
全文总结第131-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7页
附表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指纹的匹配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