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6页 |
二、 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7页 |
三、 本文的研究重点、特色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7-9页 |
第一章 城市化模式分析 | 第9-21页 |
第一节 城市化模式的含义与类型 | 第9-11页 |
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含义 | 第9-10页 |
二、 城市化模式类型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不同城市化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11-16页 |
一、 大城市带动型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11-14页 |
二、 中等城市为主型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14-15页 |
三、 小城市(镇)聚集型模式的优劣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影响城市化模式的因素 | 第16-21页 |
一、 区位因素与城市化模式 | 第16-17页 |
二、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模式 | 第17-18页 |
三、 人口密度与城市化模式 | 第18页 |
四、 城市功能与城市化模式 | 第18-19页 |
五、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模式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西部城市化现状及其问题 | 第21-38页 |
第一节 西部城市化现状 | 第21-31页 |
一、 人口城市化率低 | 第21-22页 |
二、 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22-23页 |
三、 规模等级结构不平衡 | 第23-26页 |
四、 职能结构差异大 | 第26-27页 |
五、 城市质量较差 | 第27-31页 |
第二节 西部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 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1-32页 |
二、 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三、 经济动力方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西部城市化滞后的负面影响 | 第34-38页 |
一、 制约着西部经济水平的提高 | 第34页 |
二、 导致西部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差 | 第34-35页 |
三、 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35-36页 |
四、 阻碍了西部人的现代化进程 | 第36页 |
五、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西部特色城市化模式设计及相关措施 | 第38-54页 |
第一节 西部特色城市化模式设计 | 第38-47页 |
一、 重点培育大中城市的依据与基本原则 | 第38-45页 |
二、 有选择地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依据与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实施西部城市化模式的相关措施 | 第47-54页 |
一、 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 | 第47-48页 |
二、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48-49页 |
三、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 | 第49-51页 |
四、 大力发展农业、为城市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 第51-52页 |
五、 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2页 |
六、 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人口素质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