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烟草病虫害论文

B型烟粉虱种群动态及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和简易繁蜂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1 引言第12-19页
 1.1 分布与为害第12-13页
 1.2 生物型研究第13-14页
 1.3 抗药性第14-15页
 1.4 B型烟粉虱入侵我国后的动态第15-16页
 1.5 丽蚜小蜂的生产和应用第16-17页
 1.6 研究目的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2.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的研究第19-21页
  2.1.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第19-20页
  2.1.2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及其分析第20页
  2.1.3 Leslie转移矩阵模型在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动态模拟中的应用第20-21页
 2.2 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和简易繁蜂方法的研究第21-25页
  2.2.1 丽蚜小蜂对B型烟粉虱不同龄期若虫的选择性第21-22页
  2.2.2 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的影响第22-23页
  2.2.3 褐蛹的低温贮存第23-24页
   2.2.3.1 褐蛹低温贮存不同天数对丽蚜小蜂的影响第23页
   2.2.3.2 低温贮存不同日龄的褐蛹对丽蚜小蜂的影响第23-24页
  2.2.4 丽蚜小蜂简易生产技术流程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62页
 3.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的研究第25-50页
  3.1.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第25-29页
   3.1.1.1 寄主植物对卵及若虫发育的影响第25页
   3.1.1.2 寄主植物对幼期存活的影响第25页
   3.1.1.3 寄主植物对成虫寿命及雌虫生育力的影响第25-29页
  3.1.2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及其分析第29-33页
   3.1.2.1 B型烟粉虱的存活曲线第29页
   3.1.2.2 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第29-32页
   3.1.2.3 种群趋势指数第32-33页
   3.1.2.4 关键因子分析第33页
  3.1.3 Leslie转移矩阵模型在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动态模拟中的应用第33-50页
   3.1.3.1 年龄组的划分第33-39页
   3.1.3.2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动态模型第39页
   3.1.3.3 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动态趋势第39-50页
 3.2 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和简易繁蜂方法的研究第50-62页
  3.2.1 丽蚜小蜂对B型烟粉虱不同龄期若虫的选择性第50-51页
   3.2.1.1 寄主选择第50-51页
   3.2.1.2 适合寄生蜂发育的寄主虫期第51页
  3.2.2 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的影响第51-54页
   3.2.2.1 丽蚜小蜂成蜂存活曲线第51-52页
   3.2.2.2 丽蚜小蜂成蜂生物学指标第52-53页
   3.2.2.3 丽蚜小蜂成蜂生命表参数分析第53页
   3.2.2.4 丽蚜小蜂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第53-54页
  3.2.3 褐蛹的低温贮存第54-59页
   3.2.3.1 褐蛹低温贮存不同天数对丽蚜小蜂的影响第54-57页
   3.2.3.2 低温贮存不同日龄的褐蛹对丽蚜小蜂的影响第57-59页
  3.2.4 丽蚜小蜂简易生产技术流程第59-62页
4 讨论与结论第62-69页
 4.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的研究第62-65页
  4.1.1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第62-63页
   4.1.1.1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存活、成虫生育力的影响第62-63页
   4.1.1.2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适宜度的影响第63页
   4.1.1.3 丽蚜小蜂大量生产适宜寄主植物的筛选第63页
  4.1.2 B型烟粉虱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及其分析第63-64页
  4.1.3 Leslie转移矩阵模型在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动态模拟中的应用第64-65页
 4.2 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和简易繁蜂方法的研究第65-69页
  4.2.1 丽蚜小蜂对B型烟粉虱不同龄期若虫的选择性第65-66页
  4.2.2 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的影响第66页
  4.2.3 褐蛹的低温贮存第66-67页
  4.2.4 丽蚜小蜂简易生产技术流程第67-69页
5 参考文献第69-81页
6 附录第81-82页
7 致谢第82-83页
8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济阳坳陷垦西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勘探目标研究
下一篇: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变化及其对“十年探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