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2.1 核心种质的概念 | 第12页 |
| 2.2 构建核心种质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 2.3 核心种质的构建步骤 | 第13-15页 |
| 2.3.1 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13页 |
| 2.3.2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 2.3.3 抽样方法及样品规模的确定 | 第13-14页 |
| 2.3.4 核心样品的管理和利用 | 第14-15页 |
| 2.4 核心种质的评价 | 第15-16页 |
| 2.4.1 用农艺性状进行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检验与评价 | 第15页 |
| 2.4.2 基于分子水平的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检验 | 第15页 |
| 2.4.3 酯酶同工酶在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2.5 核心种质的功能和作用 | 第16页 |
| 2.6 核心种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2.7 核心种质的应用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3.1 材料 | 第18页 |
| 3.2 模型与方法 | 第18-22页 |
| 3.2.1 田间试验 | 第18页 |
| 3.2.2 统计模型 | 第18页 |
| 3.2.3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18-19页 |
| 3.2.4 聚类方法 | 第19-20页 |
| 3.2.5 取样方法 | 第20页 |
| 3.2.6 核心种质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 3.2.7 核心种质和非核心种质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21-22页 |
| 3.2.7.1 样品的制备 | 第21页 |
| 3.2.7.2 电泳方法 | 第21页 |
| 3.2.7.3 染色方法 | 第21-22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22-55页 |
| 4.1 两种遗传距离构建核心种质的比较 | 第22-24页 |
| 4.2 聚类和抽样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 第24-47页 |
| 4.2.1 构建18个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 | 第24-38页 |
| 4.2.2 聚类和取样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 第38-47页 |
| 4.3 基于表现型值和基因型值的核心种质比较 | 第47-52页 |
| 4.3.1 基于表现型值的核心种质构建 | 第47-50页 |
| 4.3.2 基于表现型值的核心种质评价 | 第50-52页 |
| 4.3.3 基于表现型值和基因型值的核心种质比较 | 第52页 |
| 4.4 核心种质和非核心种质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52-55页 |
| 4.4.1 核心种质和非核心种质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52页 |
| 4.4.2 核心种质和非核心种质的同工酶谱带比较和检测 | 第52-55页 |
| 5 讨论 | 第55-58页 |
| 5.1 构建核心种质的数据来源 | 第55页 |
| 5.2 构建核心种质的性状考查指标 | 第55页 |
| 5.3 取样方法的评价 | 第55-56页 |
| 5.4 核心种质的大小 | 第56页 |
| 5.5 核心种质的评价指标 | 第56-57页 |
| 5.6 用生化技术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 | 第57页 |
| 5.7 不同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与其在实践中应用的关系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表 | 第63-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