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

1 绪论第1-1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的研究范畴第8-9页
  1.2.1 城市居住空间及其研究范畴第8-9页
  1.2.2 有关概念的界定第9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旨、内容及框架第9-12页
  1.3.1 研究主旨与方法第9-10页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0-12页
2 居住空间扩展相关理论及扩展研究第12-26页
 2.1 居住空间扩展的相关理论第12-17页
  2.1.1 居住空间宏观扩展的相关理论第12-16页
  2.1.2 居住空间微观组织的相关理论第16-17页
 2.2 居住空间扩展研究第17-26页
  2.2.1 居住空间扩展战略研究第17-19页
  2.2.2 居住空间扩展区位及扩展模式第19-23页
  2.2.3 居住空间扩展方式第23-24页
  2.2.4 居住空间扩展时序及空间安排第24-26页
3 中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演变及经验借鉴第26-35页
 3.1 中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演变第26-28页
  3.1.1 国外居住空间扩展回顾第26-27页
  3.1.2 国内居住空间扩展回顾第27-28页
 3.2 中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比较第28-31页
  3.2.1 居住空间扩展背景比较第28-29页
  3.2.2 居住空间扩展机制比较第29-30页
  3.2.3 居住空间扩展特征比较第30-31页
 3.3 中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利弊分析第31-33页
  3.3.1 居住空间扩展的积极作用第32页
  3.3.2 居住空间扩展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3.4 中外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经验借鉴第33-35页
  3.4.1 构建大城市居住空间圈第33-34页
  3.4.2 建立城郊家园性居住社区第34-35页
4 居住空间扩展的体系建构第35-45页
 4.1 构建大城市居住空间圈第35-39页
  4.1.1 市域城镇体系的完善与大城市居住空间圈的建立第35-36页
  4.1.2 大城市居住空间体系——居住圈第36-38页
  4.1.3 居住圈空间结构特征第38-39页
 4.2 居住空间扩展的支撑系统第39-45页
  4.2.1 公共交通系统第39-41页
  4.2.2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系统第41-43页
  4.2.3 生态支持系统第43-45页
5 家园性居住社区的建立第45-51页
 5.1 结构合理的公平社区第46-47页
 5.2 亲近自然的绿色社区第47-48页
 5.3 职住平衡的综合社区第48页
 5.4 紧凑布局的集约社区第48-49页
 5.5 家园性住区的实现机制第49-51页
6 实证分析——杭州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第51-69页
 6.1 居住空间扩展演变第51-56页
  6.1.1 居住空间扩展回顾第51-53页
  6.1.2 居住空间扩展机制第53-55页
  6.1.3 居住空间扩展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6.2 居住空间扩展研究第56-59页
  6.2.1 扩展的战略研究第56页
  6.2.2 扩展区位特征分析第56-58页
  6.2.3 扩展的序及空间安排第58-59页
 6.3 居住空间扩展体系建构第59-67页
  6.3.1 建立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圈第59-64页
  6.3.2 居住空间扩展支持体系第64-67页
 6.4 建设家园性住区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第67-69页
  6.4.1 针对居住圈内不同类型的住区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第67页
  6.4.2 住宅建设要尊重杭州特有的人文、自然环境第67-68页
  6.4.3 加强政府管治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风险投资体系与二板市场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城市竞争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