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工作概述 | 第9-1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9页 |
| ·本文的组织 | 第9-11页 |
| 第二章 虚拟操作环境的设计思想与结构 | 第11-23页 |
| ·计算机集群系统 | 第11-18页 |
| ·通信协议 | 第11-14页 |
| ·常用的通信协议 | 第12-13页 |
| ·本系统中的集群通信 | 第13-14页 |
| ·负载共享 | 第14-18页 |
| ·基于HTTP层 | 第15页 |
| ·基于TCP层 | 第15页 |
| ·基于IP层 | 第15-16页 |
| ·基于DNS | 第16-17页 |
| ·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 第17-18页 |
|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 | 第18-20页 |
| ·基本底层功能 | 第18-19页 |
| ·方案功能集 | 第19-20页 |
| 即时的系统恢复 | 第19页 |
| 变更管理 | 第19页 |
| 动态的资源安排 | 第19-20页 |
| 对预备CELL的预先的诊断 | 第20页 |
| 重新配置模拟 | 第20页 |
| 资源仲裁 | 第20页 |
| 图形管理界面 | 第20页 |
|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的结构框架 | 第20-21页 |
|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 ·适用的平台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 第23-32页 |
| ·功能模块结构 | 第23-27页 |
| ·监视功能 | 第24-25页 |
| ·分区控制功能 | 第25页 |
| ·测试和诊断实行功能 | 第25页 |
| ·模拟故障发生功能 | 第25页 |
| ·构成变更指示功能 | 第25-26页 |
| ·构成变更功能 | 第26页 |
| ·筐体内集群通信功能 | 第26页 |
| ·硬件部件交换的监视功能和日志功能 | 第26页 |
| ·集群连接功能 | 第26-27页 |
| ·其它功能 | 第27页 |
| ·模块的功能 | 第27-30页 |
| ·虚拟操作环境 控制台 | 第27-30页 |
| ·虚拟操作环境控制FW | 第30页 |
| ·虚拟操作环境代理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的技术支持 | 第32-40页 |
| ·远程方法调用RMI | 第32-34页 |
| ·远程接口概念 | 第32页 |
| ·远程接口的实施 | 第32-33页 |
| ·创建根与干 | 第33页 |
| ·使用远程对象 | 第33页 |
| ·远程方法调用RMI的优点 | 第33-34页 |
|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 第34-39页 |
| ·SNMP通信模型 | 第34-35页 |
| ·SNMP消息 | 第35-37页 |
| ·管理信息库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虚拟操作环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63页 |
| ·总体设计框架 | 第40-41页 |
| ·设计模式思想 | 第41-44页 |
| ·事件处理 | 第44-51页 |
| ·事件处理的模式 | 第44-45页 |
| ·具体实现 | 第45-51页 |
| 事件类的关系图 | 第45-46页 |
| Engine端的处理 | 第46-48页 |
| 事件监听器和适配器对象关系图 | 第48页 |
| Server端监听Engine端的事件类 | 第48-49页 |
| Client端监听Engine端的事件处理类 | 第49-50页 |
| 事件处理的总体结构图 | 第50-51页 |
| ·RMI的实现 | 第51-57页 |
| ·UiInterfacer的设计模式 | 第51-53页 |
| ·UiInterfacer的具体实现 | 第53-57页 |
| ·对象树的管理 | 第57-62页 |
| ·类关系图与树的结构 | 第57-58页 |
| ·对象树的创建 | 第58-59页 |
| ·对象树的显示 | 第59-62页 |
| ·Factory Method的设计模式 | 第59-60页 |
| ·可视对象树的形成过程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