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贫困与贫困标准 | 第1-17页 |
(一) 贫困的内涵 | 第10-14页 |
(二) 贫困的度量 | 第14-17页 |
二、 宁夏反贫困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 第17-21页 |
(一) 第一阶段(1983-1993):扶贫的起始阶段 | 第19页 |
(二) 第二阶段(1994-2000年):扶贫的攻坚阶段 | 第19-21页 |
三、 宁夏农村贫困的特点 | 第21-23页 |
(一) 贫困规模大、程度深、集中度高 | 第21-22页 |
(二) 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22-23页 |
(三) 宁南山区的贫困具有民族性 | 第23页 |
(四) 宁南山区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 第23页 |
四、 宁夏农村贫困的成因 | 第23-29页 |
(一) 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 | 第24页 |
(二) 宁夏经济历史上具有的军事边塞经济特征,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第24-26页 |
(三) 制度变迁相对较慢,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 第26-27页 |
(四)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落后 | 第27-29页 |
五、 新世纪宁夏反贫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第29-32页 |
(一) 新世纪宁夏反贫困的有利条件 | 第29-31页 |
(二) 新世纪宁夏反贫困的不利条件 | 第31-32页 |
六、 宁夏反贫困战略的选择以及今后在反贫困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 第32-43页 |
(一) 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战略 | 第32-33页 |
(二) 坚持异地开发战略 | 第33-35页 |
(三) 积极实施劳动力输出战略 | 第35-36页 |
(四) 严格控制宁夏南部山区的人口增长,加大教育科技扶贫力度 | 第36-39页 |
(五)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 | 第39-40页 |
(六) 注重制度因素对宁夏反贫困的贡献,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宁夏现存的反贫困制度 | 第40-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