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的产品形态组合创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8-11页 |
| ·形态组合创新系统 | 第8-10页 |
| ·形态组合创新系统构成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编码技术 | 第11-24页 |
| ·编码技术概述 | 第11-14页 |
| ·编码的目的 | 第11页 |
| ·编码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 ·编码技术的作用 | 第14页 |
| ·形态编码的种类(分类系统) | 第14-19页 |
| ·VUOSO分类编码系统 | 第14-16页 |
| ·奥匹兹(Opitz)分类系统 | 第16-17页 |
| ·布利希(Brish)分类系统 | 第17-18页 |
| ·KK分类系统 | 第18-19页 |
| ·中国零件分类编码系统(JLBM-1系统) | 第19页 |
| ·其他 | 第19页 |
| ·实用的形态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4页 |
| ·二维形态编码技术 | 第20页 |
| ·实用的三维形态编码技术 | 第20-22页 |
| ·对编码形态的描述信息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形态数据库 | 第24-29页 |
| ·形态数据库组织与构造 | 第24-26页 |
| ·二维、三维形态数据库 | 第25页 |
| ·造型方案库 | 第25-26页 |
| ·形态数据库功能与实现 | 第26-29页 |
| ·形态数据库的浏览查询 | 第26-27页 |
| ·形态数据库的修改扩充 | 第27页 |
| ·形态数据库的界面设计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组合创新技术 | 第29-41页 |
| ·创新技术介绍 | 第29-34页 |
| ·创造性思维方式 | 第29页 |
| ·创造技法 | 第29-34页 |
| ·实用的形态组合创新技术 | 第34-39页 |
| ·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 ·要素的划分与组合 | 第35-36页 |
| ·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序贯形态组合法” | 第36页 |
| ·组合创新的实现 | 第36-39页 |
| ·形态组合创新技术的扩展 | 第39-41页 |
| ·从加组合到减组合 | 第39页 |
| ·从形态组合到因素组合 | 第39-40页 |
| ·分级分解、组合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智能选取 | 第41-44页 |
| ·智能选取模块的构建 | 第41-43页 |
| ·功能描述 | 第41页 |
| ·形态特点分类 | 第41-42页 |
| ·智能选取的实现 | 第42-43页 |
| ·智能选取模块的界面设计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形态组合创新技术之应用 | 第44-52页 |
| ·要素分解 | 第44-47页 |
| ·“加”的分解 | 第44-46页 |
| ·“减”的分解 | 第46-47页 |
| ·要素组合 | 第47-49页 |
| ·照明部分 | 第47-48页 |
| ·连接部分 | 第48页 |
| ·基座部分 | 第48-49页 |
| ·组合结果 | 第49-52页 |
| ·基本的组合结果 | 第49-50页 |
| ·要素数目变化后的组合结果 | 第50-51页 |
| ·补充说明 | 第51-5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主要成果 | 第52-53页 |
|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3-54页 |
| 谢辞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件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