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6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13页 |
三、 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 第13-14页 |
四、 全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经济学与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16-30页 |
一、 经济与经济学 | 第16-17页 |
二、 经济分析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17-30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变迁 | 第30-38页 |
一、 建国初(1949年10月到1957年)的农村养老保障 | 第30页 |
二、 1957年到1977年的农村养老保障 | 第30-32页 |
三、 1978年至今的农村养老保障 | 第32-38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的背景分析 | 第38-60页 |
一、 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背景 | 第38-49页 |
二、 中国农村养老的老龄化背景 | 第49-51页 |
三、 中国农村养老的人口流动背景 | 第51-53页 |
四、 中国农村养老的文化和养老制度背景 | 第53-60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养老的需求和供给 | 第60-69页 |
一、 中国农村养老需求 | 第60-62页 |
二、 中国农村养老供给 | 第62-65页 |
三、 农村养老保障均衡发展理论 | 第65-69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养老供给体系 | 第69-112页 |
一、 家庭养老供给 | 第69-84页 |
二、 社区养老供给 | 第84-91页 |
三、 市场养老供给 | 第91-98页 |
四、 政府养老供给 | 第98-112页 |
第六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新形式——农村养老保障相互保险公司 | 第112-124页 |
一、 制度演进的经济理论分析 | 第113-114页 |
二、 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与特征 | 第114-116页 |
三、 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产权结构 | 第116-120页 |
四、 农村养老保障相互制保险公司是符合我国农村养老实际的保障形式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 | 第124-129页 |
一、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原因 | 第124-125页 |
二、 一种被倡导的养老保障框架模式 | 第125-126页 |
三、 国外养老保障经验的借鉴 | 第126页 |
四、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进方向 | 第126-128页 |
五、 对中国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大致判断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后记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