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

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第1-20页
 一、 “转识成智”与东西方哲学第10-13页
 二、 以往研究者的成就与局限第13-14页
 三、 本文所依据的主要资料第14-15页
 四、 本文所欲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第15-20页
第二章 唯识学“转识成智”传入的理论背景第20-36页
 一、 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形成第20-22页
 二、 “转识成智”说的内容第22-23页
 三、 玄奘西游时国内佛教的理论背景第23-36页
  1、  一分无性说第25-28页
  2、  本有、始有的关系第28-30页
  3、  佛性的寂觉问题第30-33页
  4、  修行问题第33-36页
第三章 “转识成智”何以必要第36-48页
 一、 识的结构与分类第36-40页
 二、 识与三性、三无性的关系第40-43页
 三、 识与四智第43-45页
 四、 识与真如第45-48页
第四章 “转识成智”何以可能第48-63页
 一、 “转识成智”理论上之可能的说明第48-55页
  1、  概说第48-49页
  2、  唯识学的种子性质与分类第49-51页
  3、  种子的熏习第51-55页
 二、 “转识成智”实践上之可能性的说明第55-63页
  1、  资粮位第56-57页
  2、  加行位第57页
  3、  通达位第57-59页
  4、  修习位第59-61页
  5、  究竟位第61-63页
第五章 “转识成智”的实现--以因明的证宗为例第63-79页
 一、 佛家因明与“转识成智”第63-64页
 二、 关于陈那的量论与因明第64-66页
 三、 关于因明论式第66-68页
 四、 关于因明推论的规则第68-69页
 五、 关于同品、异品第69-70页
 六、 对因三相的理解第70-73页
 七、 关于九旬因第73-74页
 八、 关于二喻俱说的理论第74-75页
 九、 因明证宗过程的逻辑实质第75-77页
 十、 对因明证宗过程评述第77-79页
第六章 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与冯契先生的智慧说第79-96页
 一、 宋明儒学与“转识成智”第79-80页
 二、 关于冯契先生的“智慧说”第80-82页
 三、 佛学对冯契先生的影响第82-83页
 四、 冯契先生的“转识成智”理论第83-86页
 五、 冯契先生的“转识成智”说与唯识学“转识成智”说之间的关系第86-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脑星形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家族性卵巢癌及乳腺癌组织中BRCA2基因突变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