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及耐药机制 | 第14-16页 |
1.1 作用的靶位 | 第14-16页 |
1.2 诱导DNA的SOS修复 | 第16页 |
1.3 喹诺酮类药物的其它作用机制 | 第16页 |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第16-26页 |
2.1 gyrA与gyrB基因点突变引起DNA旋转酶的突变 | 第16-18页 |
2.2 grlA和grlB基因点突变引起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 | 第18-20页 |
2.3 DNA旋转酶和柘扑异构酶Ⅳ的关系 | 第20页 |
2.4 NorA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 | 第20-23页 |
2.5 flqA位点的改变——引起低水平耐药 | 第23页 |
2.6 recG基因突变 | 第23-24页 |
2.7 纤连蛋白结合蛋白表达增加 | 第24页 |
2.8 耐药基因的转移 | 第24-25页 |
2.9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抑制 | 第25-26页 |
实验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26-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1.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28页 |
1.1.1 菌株来源 | 第26页 |
1.1.2 药敏纸片 | 第26页 |
1.1.3 培养基 | 第26-27页 |
1.1.4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7-28页 |
1.1.5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8页 |
1.2 药敏试验 | 第28-30页 |
1.2.1 细菌的纯培养 | 第28-29页 |
1.2.2 计数 | 第29页 |
1.2.3 接种 | 第29页 |
1.2.4 贴药敏纸片 | 第29页 |
1.2.5 结果判定 | 第29-30页 |
2 结果 | 第30-32页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吉林省的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2.2 耐药性分析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2-33页 |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33-34页 |
实验二 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grlA和gyrA基因突变 | 第3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4页 |
1.1 耐药菌株的筛选与诱导 | 第34-35页 |
1.1.1 药品 | 第34页 |
1.1.2 仪器 | 第34页 |
1.1.3 菌株 | 第34页 |
1.1.4 体外抑菌试验 | 第34页 |
1.1.5 耐药菌的筛选 | 第34页 |
1.1.6 耐药菌的诱导 | 第34-35页 |
1.2 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突变分析 | 第35-44页 |
1.2.1 克隆载体 | 第35-36页 |
1.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6-37页 |
1.2.3 DNA的提取 | 第37-39页 |
1.2.4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页 |
1.2.5 PCR扩增 | 第39-40页 |
1.2.6 PCR产物回收 | 第40-41页 |
1.2.7 PCR产物克隆 | 第41-42页 |
1.2.8 质粒DNA提取 | 第42页 |
1.2.9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1.2.10 序列测定 | 第43-44页 |
1.2.11 DNA序列及氨基酸微机辅助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51页 |
2.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 染色体DNA gyrA和grlA的扩增 | 第45-46页 |
2.3 PCR产物的回收与克隆 | 第46-47页 |
2.4 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7-51页 |
3 讨论 | 第51-55页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3.2 目的DNA片段的扩增 | 第52页 |
3.3 人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突变分析 | 第52-53页 |
3.4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突变分析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英文摘要 | 第63-65页 |
英文简历 | 第65-66页 |
附图 | 第66-75页 |
作者版权说明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