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通络针刺法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第12-16页 |
| ·病名 | 第12页 |
| ·流行病学情况 | 第12-13页 |
| ·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 ·治疗 | 第14-16页 |
|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第16-22页 |
| ·古代文献对痤疮的论述 | 第17-18页 |
| ·病因病机 | 第18页 |
| ·中医中药治疗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 ·受试者来源 | 第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 ·观察病例排除标准 | 第23页 |
| ·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23页 |
| ·疗效评定标准指标及方法 | 第23-24页 |
|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治疗组 | 第24-26页 |
| ·对照组 | 第26页 |
| ·疗程 | 第26页 |
| ·治疗意外及处理 | 第26-27页 |
|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日常护理 | 第27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两者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 ·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 ·不良反应 | 第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0-33页 |
| ·疗效分析 | 第30页 |
| ·痤疮“从虚从瘀”理论基础阐述 | 第30-31页 |
| ·补虚通络针刺法 | 第31-32页 |
|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