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转化及克隆论文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金色链霉菌和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中文摘要第1-7页
1 前言第7-22页
 1.1 项目背景第7-8页
 1.2 链霉菌基因表达研究进展第8-13页
  1.2.1 链霉菌基因的转录与翻译第8-9页
  1.2.2 链霉菌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第9-10页
  1.2.3 链霉菌的基因克隆类型第10-13页
   1.2.3.1 抗性基因的克隆第10-11页
   1.2.3.2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第11页
   1.2.3.3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抗生素或杂合抗生素第11-12页
   1.2.3.4 调节基因和分化基因的克隆第12页
   1.2.3.5 链霉菌作为基因克隆的受体第12-13页
 1.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3-20页
  1.3.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发现及其结构第13-14页
  1.3.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itreoscilla globin gene, Vgb)的克隆、表达与调控第14-17页
  1.3.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第17-18页
  1.3.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应用第18-20页
   1.3.4.1 在大肠杆菌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4.2 在霉菌中的应用第19页
   1.3.4.3 在酵母中的应用第19页
   1.3.4.4 在链霉菌中的应用第19-20页
 1.4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0-2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2-29页
 2.1 材料第22-23页
  2.1.1 菌种第22页
  2.1.2 质粒第22页
  2.1.3 酶和试剂第22页
  2.1.4 DNA标准品第22页
  2.1.5 培养基第22-23页
   2.1.5.1 大肠杆菌用L-肉汤培养基第22页
   2.1.5.2 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用培养基第22-23页
   2.1.5.3 金色链霉菌生长用复合培养基第23页
  2.1.6 筛选用抗生素的浓度第23页
 2.2 方法第23-27页
  2.2.1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抽提-碱性裂解法第23页
  2.2.2 DNA的酶切第23-24页
  2.2.3 酶切片段回收-低熔点琼脂糖法第24页
  2.2.4 DNA的酶连第24-25页
   2.2.4.1 粘端连接反应体系第24-25页
   2.2.4.2 补平反应体系第25页
   2.2.4.3 平端连接反应体系第25页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外源质粒DNA的转化及克隆子的筛选第25-26页
  2.2.6 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转化、再生及克隆子的筛选第26页
  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6-27页
  2.2.8 一氧化碳结合差光谱法第27页
  2.2.9 菌体量的测定第27页
  2.2.10 金霉素效价测定第27页
 2.3 培养条件第27页
 2.4 仪器第27-2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9-47页
 3.1 含pBR322-Vgb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的培养及质粒的提取第29页
 3.2 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对CO结合差光谱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第29-30页
 3.3 pUC19-Vgb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JM109中的克隆和表达第30-33页
  3.3.1 构建方法第30-32页
  3.3.2 重组质粒DNA的转化及可疑克隆子的筛选第32页
  3.3.3 CO结合差光谱法验证可疑克隆子第32-33页
  3.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验证可疑克隆子第33页
  3.3.5 pUC19-Vgb的稳定性第33页
  小结第33页
 3.4 pIJ699-pUC19-Vgb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JM109中的克隆和表达第33-36页
  3.4.1 构建方法第33-35页
  3.4.2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可疑克隆子的筛选第35页
  3.4.3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验证可疑克隆子第35页
  3.4.4 CO结合差光谱法验证可疑克隆子第35-36页
  3.4.5 pIJ699-pUC19-Vgb的稳定性第36页
  小结第36页
 3.5 pIJ699-pUC19-Vgb穿梭质粒在金色链霉菌中的克隆和表达第36-42页
  3.5.1 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及再生条件的优化第36-40页
   3.5.1.1 用于制备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的菌体生长培养基的优化第36-38页
   3.5.1.2 甘氨酸浓度和溶菌酶处理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38页
   3.5.1.3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的选择第38-39页
   3.5.1.4 原生质体转化条件的优化第39-40页
  3.5.2 PIJ699-pUC19-Vgb转化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及可疑克隆子的筛选第40页
  3.5.3 克隆子的发酵特性研究第40-41页
  3.5.4 CO结合差光谱法验证成功克隆子第41页
  小结第41-42页
 3.6 含四环素启动子的pBR322-Vgb′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JM109中的克隆和表达第42-47页
  3.6.1 pBR322-Vgb′质粒的构建第42-43页
  3.6.2 重组质粒DNA的转化及可疑克隆子的筛选第43-44页
  3.6.3 用四环素诱导四环素启动子表达VHb第44-45页
  3.6.4 四环素启动子和天然启动子对Vgb的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5-46页
  3.6.5 pBR322-Vgb′质粒的稳定性第46页
  小结第46-47页
4 结论第47-48页
5 建议第48页
6 致谢第48-49页
7 参考文献第49-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扩髓与非扩髓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中的临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