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概述 | 第11-15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生长特性 | 第11-12页 |
| ·分枝与叶片特性 | 第12页 |
| ·林木光合育种研究 | 第12-15页 |
| ·不同种源光合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 ·种源内家系与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 | 第13-15页 |
| ·光皮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光皮桦育种资源分枝与叶片特性 | 第17-23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 ·研究材料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分枝性状测定 | 第17-18页 |
| ·叶片性状的测定 | 第18页 |
|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 ·主要观测性状的种源间差异 | 第18-19页 |
| ·分枝与叶片特性家系间的差异 | 第19-21页 |
| ·分枝与叶片特性无性系间的差异 | 第21页 |
| ·讨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光皮桦光合特性研究 | 第23-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光合作用日变化测定 | 第23页 |
| ·光合-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23页 |
| ·光合-CO2响应曲线测定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 | 第24-26页 |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24页 |
| ·Pn、Gs、Tr 和 WUE 日均值变化 | 第24-26页 |
| ·光响应过程测定 | 第26页 |
| ·光合-CO2响应测定 | 第26-27页 |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各个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27-2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光皮桦不同种源间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 第29-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 ·光合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 第29页 |
| ·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 ·不同种源净光合速率变化规律 | 第30-35页 |
|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30页 |
| ·不同种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30-33页 |
| ·光皮桦不同种源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差异性比较 | 第33-35页 |
| ·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型 | 第35-36页 |
| ·光皮桦不同种源的光合速率地理变异规律 | 第36-38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基于光合差异的光皮桦优良家系及无性系选择 | 第40-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40页 |
| ·研究材料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分枝特性、叶片特性调查 | 第40-41页 |
|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 ·光皮桦育种资源分枝、叶片特性 | 第41-44页 |
| ·家系间分枝、叶片特征数据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 ·分枝特性、叶片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 ·家系间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 ·家系内无性系间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 第45页 |
| ·净光合速率与分枝、叶片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 ·光皮桦育种资源分枝与叶片特性研究 | 第48页 |
| ·光皮桦光合特性研究 | 第48-49页 |
| ·光皮桦不同种源间光合特性研究 | 第49-50页 |
| ·光皮桦优良家系及无性系光合特性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