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动态的研究

致谢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林冠空隙动态研究概述第9-24页
   ·森林循环理论第9页
   ·自然干扰的概念第9-10页
   ·林冠空隙特征第10-12页
     ·林冠空隙的概念第10-11页
     ·林冠空隙的形状第11页
     ·林冠空隙的大小第11页
     ·林冠空隙的形成年龄第11页
     ·林冠空隙的形成方式第11-12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第12页
   ·林冠空隙环境第12-14页
     ·林冠空隙内的微地形第12-13页
     ·林冠空隙内的光环境第13页
     ·林冠空隙内的温度与湿度第13-14页
     ·林冠空隙内的土壤养分与资源有效性第14页
   ·林冠空隙干扰格局第14-16页
     ·干扰速率第14-15页
     ·干扰的时间分布第15页
     ·干扰的空间分布第15页
     ·被干扰的面积比例第15-16页
   ·林冠空隙更新动态第16-19页
     ·树种对林冠空隙反应的生态种组第16页
     ·林冠空隙的侧生长填充第16-17页
     ·林冠空隙内幼树的高生长填充第17页
     ·林冠空隙内种子雨与种子库第17-18页
     ·林冠空隙更新动态的综合分析第18-19页
   ·林冠空隙干扰与森林景观格局第19-20页
     ·小型干扰与大型干扰的相对作用第19页
     ·林冠空隙对群落与景观结构的影响第19-20页
   ·林冠空隙动态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确定林冠空隙在森林中所占比例的方法第20页
     ·格局分析法第20页
     ·森林历史重构的方法第20页
     ·种群生物学的方法第20页
     ·定位研究方法第20-21页
     ·以林冠空隙理论为基础的森林动态模型第21页
   ·林冠空隙动态与森林经营第21-22页
   ·红松林结构动态研究简述及我国的林冠空隙研究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第24-29页
   ·研究地区自然概貌第24-25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第24页
     ·吉林林学院蛟河实验林场东大坡自然保护区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29页
     ·样线调查法第25-26页
     ·相邻网格样方法第26页
     ·倒木腐烂级的确定第26-27页
     ·林冠空隙面积的计算第27页
     ·林冠空隙的判别第27页
     ·调查地点的选择第27-29页
第三章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干扰状况的研究第29-41页
   ·林冠空隙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比例及干扰频率第29-30页
   ·林冠空隙的大小结构第30-31页
   ·林冠空隙的形成方式第31-32页
   ·形成一个林冠空隙的形成木数量第32页
   ·林冠空隙的年龄结构第32-33页
   ·林冠空隙的填充阶段划分第33-34页
   ·林冠空隙的空间分布格局第34-35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特征第35-39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组成结构第35-36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第36-37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高度结构第37-38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腐烂程度第38-39页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林的林冠空隙更新研究第41-54页
   ·林冠空隙内组成树种的数量特征第41-42页
   ·非林冠空隙林分内组成树种的数量特征第42-44页
   ·林冠空隙与非林冠空隙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特征的对比分析第44-46页
   ·灌木对林冠空隙的反应第46-48页
   ·林冠空隙与非林冠空隙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分析第48-50页
   ·林冠空隙更新的Markov过程分析第50-53页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第五章 蛟河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干扰状况的研究第54-67页
   ·林冠空隙在森林景观中的比例及干扰频率第54页
   ·林冠空隙的大小结构第54-58页
   ·林冠空隙的形成方式第58页
   ·形成一个林冠空隙的形成木数量第58-59页
   ·林冠空隙的年龄结构第59-60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特征第60-63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组成结构第60-61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第61-62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高度结构第62页
     ·林冠空隙形成木的腐烂程度第62-63页
   ·林冠空隙的空间分布格局第63-65页
   ·小结与讨论第65-67页
第六章 蛟河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更新与树种反应第67-91页
   ·林冠空隙内组成树种的数量特征第67-69页
   ·非林冠空隙林分内组成树种的数量特征第69页
   ·林冠空隙及非林冠空隙林分中组成树种数量特征的对比分析第69-73页
   ·灌木树种对林冠空隙的反应第73-74页
   ·林冠空隙及非林冠空隙林分中树种多样性分析第74-76页
   ·树种对林冠空隙大小的更新反应第76-82页
   ·树种对林冠空隙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第82-89页
   ·小结与讨论第89-91页
第七章 结构分析第91-112页
   ·主要树种在林冠空隙内的直径分布第91页
   ·主要树种在非林冠空隙林分中的直径分布第91-92页
   ·林冠空隙及非林冠空隙中主要树种直径分布比较第92-93页
   ·主要树种在林冠空隙内的高度分布第93页
   ·主要树种在非林冠空隙林分中的高度分布第93-94页
   ·主要树种在林冠空隙及非林冠空隙林分中的高度分布比较第94页
   ·全林分中主要树种的直径和高度结构第94-95页
   ·主要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分析第95-98页
     ·生态位宽度第95-96页
     ·生态位重叠第96-98页
   ·斑块结构分析第98-101页
   ·小结与讨论第101-112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2-116页
英文目录第116-120页
英文摘要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损伤与白内障
下一篇:牙用复合树脂聚合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