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关于献身国防精神内涵、主要内容及培育重要性的研究 | 第13-16页 |
| ·关于献身国防精神的度量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关于献身国防精神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 ·献身国防精神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9-20页 |
|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 ·军校学员 | 第20页 |
| ·献身国防精神 | 第20-21页 |
| §1.4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度量 | 第25-37页 |
| §2.1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度量的理论构想 | 第25-28页 |
| ·献身军事职业精神 | 第25-26页 |
| ·献身基层部队精神 | 第26页 |
| ·献身边防部队精神 | 第26-28页 |
| ·献身国家战争精神 | 第28页 |
| §2.2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量表的测定 | 第28-37页 |
| ·指标的刻度与赋值 | 第28-29页 |
| ·项目分析 | 第29-30页 |
| ·效度分析 | 第30-33页 |
| ·信度分析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现状分析 | 第37-51页 |
| §3.1 献身军事职业精神 | 第37-41页 |
| ·认知 | 第37-38页 |
| ·情感 | 第38-39页 |
| ·行为倾向 | 第39-41页 |
| §3.2 献身基层部队精神 | 第41-44页 |
| ·认知 | 第41页 |
| ·情感 | 第41-42页 |
| ·行为倾向 | 第42-44页 |
| §3.3 献身边防部队精神 | 第44-46页 |
| ·认知 | 第44页 |
| ·情感 | 第44-45页 |
| ·行为倾向 | 第45-46页 |
| §3.4 献身国家战争精神 | 第46-50页 |
| ·认知 | 第46-47页 |
| ·情感 | 第47-48页 |
| ·行为倾向 | 第48-50页 |
| §3.5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总体评估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1-73页 |
| §4.1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解释模型的设计 | 第51-54页 |
| ·解释变量的选用 | 第51-54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54页 |
| §4.2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影响因素的度量 | 第54-64页 |
| ·影响变量的刻度与分布 | 第54-60页 |
| ·相关影响因素的简化处理 | 第60-63页 |
| ·对各解释变量相关性的估计 | 第63-64页 |
| §4.3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解释模型的验证 | 第64-73页 |
|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解释模型的验证 | 第65-72页 |
| ·对若干研究发现的解释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军校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培育对策 | 第73-84页 |
| §5.1 培育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学前措施 | 第73-74页 |
| ·引入价值观测量 | 第73-74页 |
| ·引入合同制 | 第74页 |
| §5.2 培育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在校措施 | 第74-80页 |
| ·淡化培养类别 | 第75页 |
| ·创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75-80页 |
| §5.3 培育学员献身国防精神的军队措施 | 第80-84页 |
| ·建立军校与部队双向互动机制 | 第80-81页 |
| ·完善军队激励机制 | 第81-84页 |
| 结束语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附录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