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4页 |
一、现代性概念的研究和界定 | 第8-10页 |
(一) 西方现代性研究简述 | 第8-9页 |
(二) 国内现代性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二、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艰难掘进:从李金发到戴望舒再到穆旦的历史进程 | 第10-14页 |
(一) 新诗现代嬗变的源头:李金发 | 第10-11页 |
(二) 理性非理性的交融:戴望舒 | 第11-12页 |
(三)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沉思:穆旦 | 第12-13页 |
(四) 民族苦难的密码解析:从北岛到江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杨炼前期史诗的个性特征及现代性的呈现 | 第14-21页 |
一、杨炼史诗对民族历史的深度观照 | 第14-15页 |
(一) 朦胧诗人群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对民族历史的思考 | 第14页 |
(二) 杨炼前期史诗对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民族命运的思索 | 第14-15页 |
二、象征隐喻神话体系的建构 | 第15-17页 |
(一) 神话英雄的背后故事:《半坡》组诗的人物视角 | 第15-16页 |
(二) 悲戚命运的守望者:《敦煌》组诗的人性关怀 | 第16-17页 |
(三) 《三世佛》的宗教情怀与诗性追求 | 第17页 |
三、《诺日朗》对生命的思考及其现代诉求 | 第17-21页 |
第二章 杨炼史诗的现代性诗歌技艺探析 | 第21-29页 |
一、大写的“人”的再发现和讴歌 | 第21-22页 |
(一) 归来:从“作为民族的一员而歌唱”到“作为一个人而歌唱” | 第21页 |
(二) “从临幕到创造”的自我体系建构 | 第21-22页 |
二、艺术深度模式的追求与智力空间的建构 | 第22-29页 |
(一) 意象承接对朦胧诗的意义 | 第23-24页 |
(二) 杨炼史诗象征主义的手法的运用 | 第24-26页 |
(三) 智力空间的建构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杨炼史诗现代性动力探源 | 第29-33页 |
一、现代性建构中的传统视角 | 第29-30页 |
二、外来文化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诉求 | 第30-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一、对意象猎奇出怪及堆砌之风的反拨 | 第33页 |
二、单纯的诗歌技艺的实验的反思 | 第33-34页 |
三、走出西方阴影,建构自我特色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