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图目录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课题创新点 | 第9-11页 |
第二章 20 世纪初期德国黑白木刻——被发扬光大的艺术奇葩 | 第11-18页 |
·第一节 概念 | 第11页 |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呈现 | 第11-15页 |
·图像特征 | 第13-15页 |
·刀法与印痕的处理 | 第15页 |
·第三节 代表人物 | 第15-17页 |
·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 | 第15-16页 |
·弗朗兹·马尔克 | 第16页 |
·凯绥?柯勒惠支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打响战斗的号角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新兴木刻运动的概念 | 第18页 |
·第二节 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表现语言 | 第18-20页 |
·形态的演化 | 第19-20页 |
·图像特征 | 第20页 |
·刀法与印痕的处理 | 第20页 |
·第三节 德中版画的文化本质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德中版画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 | 第21-22页 |
·第五节 代表人物 | 第22-23页 |
·彦涵 | 第22页 |
·黄新波 | 第22-23页 |
·古元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当代黑白木刻的艺术形式——时代的“转身” | 第24-27页 |
·第一节 当代性的定义 | 第24页 |
·第二节 形式纯化中的造型乐律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内涵和外延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五章 从模糊概念到作者身份的转变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创作过程中的心态转变 | 第27页 |
·第二节 攫取新的语言符号,探索个性发展方向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国际性民族性,地方性与个性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