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入选标准 | 第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临床资料收集 | 第12-13页 |
·血压参数的测算 | 第13页 |
·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测算 | 第13页 |
·心脏超声检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测算 | 第13页 |
·血生化测定 | 第13-14页 |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 | 第14页 |
·分组标准 | 第14-15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4页 |
·左心室肥厚组与左心室非肥厚组资料的比较 | 第16-18页 |
·低脉压组和高脉压组资料的比较 | 第18-19页 |
·低脉压指数组和高脉压指数组资料的比较 | 第19-21页 |
·低血管超负荷指数组和高血管超负荷指数组资料的比较 | 第21-22页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与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4-31页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 第24-25页 |
·血压参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 第25-31页 |
·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 第26-27页 |
·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 第27-28页 |
·血管超负荷指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 第28-3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1页 |
·展望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A 脉压指数公式的推导过程 | 第36-39页 |
综述 | 第39-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