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9页
前言第19-21页
第一章 针叶树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21-35页
 1. 针叶树种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方式及其特性第21-23页
   ·直接器官发生第21页
   ·间接器官发生第21-22页
   ·直接体胚发生第22-23页
 2. 针叶树种器官发生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第23-25页
   ·直接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23页
   ·间接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23-24页
   ·针叶树器官发生的影响因素第24-25页
     ·外植体基因型与器官发生第24页
     ·外植体生理状态与器官发生第24页
     ·培养基类型与器官发生第24-25页
     ·植物激素种类浓度组合与器官发生第25页
     ·光照调控与器官发生第25页
 3. 针叶树种体胚发生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第25-33页
   ·体胚发生与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25-27页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步骤及影响因素第27-33页
 4. 结语第33-35页
第二章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35-48页
 1.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35-36页
   ·直接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35页
   ·间接器官发生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35-36页
   ·湿地松、火炬松体胚发生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36页
 2. 针叶树种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第36-39页
   ·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3. 结语第39-48页
第三章 湿地松直接器官发生继代增殖的影响因子第48-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材料来源第48页
   ·无菌培养物的建立第48-49页
   ·抗病家系与非抗病家系对继代增殖的影响第49页
   ·继代增殖与增殖代数的相关性试验第49页
   ·6-BA 与 NAA 对继代增殖的影响第49页
   ·培养条件第49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胚离体培养及胚苗萌发结果第49-51页
   ·丛生芽分化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丛生芽分化基本培养的筛选第51-53页
     ·不同家系丛生芽分化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继代培养芽增殖率与增殖代数的相关性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5页
   ·6-BA 与 NAA 的负互作效应对组培快繁效率的影响结果第55-57页
 3. 结语第57-59页
第四章 湿地松直接器官发生优良基因型的筛选第59-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材料来源第59页
   ·初代培养基的设计第59页
   ·优良基因型的筛选标准第59-60页
   ·继代增殖培养基的设计与优化第60页
   ·生根培养程序的优化第60页
   ·移栽管理技术措施第60-61页
   ·培养条件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9页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第61-64页
   ·优良基因型的筛选结果第64-66页
   ·增殖效率(年增殖率)与继代培养基的关系第66页
   ·芽苗的生根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6-69页
   ·组培苗的移栽第69页
 3. 结论第69-71页
第五章 湿地松间接器官发生器官性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第71-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材料来源第71页
   ·种子的无菌处理第71-72页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设计第72页
     ·基本培养基与激素组合的筛选第72页
     ·生长素种类的筛选第72页
   ·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基设计第72页
   ·不同浓度 CH 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第72页
   ·抗氧化剂在增殖培养基中的应用第72-73页
   ·暗培养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80页
   ·合子胚器官性愈伤组织诱导结果与分析第73-75页
   ·胚苗顶芽、下胚轴、胚根器官性愈伤组织诱导结果与分析第75-76页
   ·生长素种类浓度对合子胚器官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76-77页
   ·激素组合对器官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的影响第77-78页
   ·水解酪蛋白对器官性愈伤组织增殖速率的影响第78页
   ·PVP 与 Ac 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第78-79页
   ·暗培养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79-80页
 3. 结语与讨论第80-82页
第六章 湿地松器官性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植株再生与组织细胞学观察第82-9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材料来源第82页
   ·愈伤组织器官分化培养基的筛选第82-83页
     ·激素组合的筛选第82页
     ·水解酪蛋白、蔗糖、活性炭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第82-83页
   ·不定芽分化的组织细胞学观察第83页
   ·芽器官发育的同步化第83-8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4-91页
   ·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分化结果第84-88页
     ·激素组合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第84-86页
     ·水解酪蛋白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第86页
     ·蔗糖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第86-87页
     ·活性炭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第87-88页
   ·不定芽器官分化的组织学观察结果与分析第88-89页
   ·不定芽的同步化生长发育第89-91页
 3. 结语与讨论第91-92页
第七章 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ESM 的诱导第92-11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2-95页
   ·材料来源第92页
     ·试验材料1第92页
     ·试验材料2第92页
   ·未成熟合子胚发育阶段的检测方法第92页
   ·诱导培养基的设计第92-93页
     ·成熟种胚外植体诱导培养基第92-93页
     ·未成熟合子胚外植体诱导培养基第93页
   ·其它因素对 ESM 诱导率影响第93页
   ·外植体的无菌处理及半固体培养基的制备第93-94页
     ·成熟种胚的无菌处理第93-94页
     ·未成熟球果的无菌处理第94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94-95页
   ·培养条件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112页
   ·成熟合子胚胚性培养物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5-96页
   ·湿地松不同家系未成熟球果合子胚发育进程第96-99页
     ·湿地松合子胚发育过程第96-99页
     ·不同家系合子胚发育进度差异第99页
   ·球果采收期(合子胚发育阶段)对 ESM 诱导的影响第99-103页
     ·湿地松 ESM 的诱导过程第99-100页
     ·合子胚发育阶段与 ESM 活力的关系第100-102页
     ·合子胚发育阶段与 ESM 诱导率的关系第102-103页
   ·培养基、激素组合对 ESM 诱导率的影响第103-108页
     ·不同培养基激素组合雌配子体的形态反应与分析第103-106页
     ·不同培养基激素组合对 ESM 诱导率、褐化率的影响第106-108页
   ·外植体的接种方式对 ESM 诱导率的影响与分析第108-109页
   ·球果冷藏时间对 ESM 诱导率的影响与分析第109-110页
   ·植物凝胶种类浓度对 ESM 诱导率的影响第110-111页
   ·硝酸银与 MES(pH 缓冲液)对 ESM 诱导率的影响第111-112页
 3. 结语与讨论第112-114页
第八章 湿地松 ESM 的维持、增殖与体胚的成熟第114-1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4-115页
   ·材料来源第114页
   ·ESM 的维持、增殖培养基第114页
   ·增殖培养方法第114-115页
   ·体胚发育、成熟培养方法第115页
   ·体胚的发育与成熟培养基第115页
   ·ESM 增殖与体胚成熟的培养条件第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25页
   ·ESM 胚性维持培养结果与分析第115-117页
   ·胚性细胞系的增殖培养基的优化与筛选第117-122页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第117-121页
     ·胚性细胞系增殖的组织细胞学观察第121-122页
   ·体胚的发育与成熟培养结果第122-125页
 3. 结语与讨论第125-127页
第九章 火炬松未成熟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第127-1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7-129页
   ·材料来源第127页
   ·合子胚发育阶段的检测第127页
   ·4 种专利培养基与诱导培养基的设计第127-128页
   ·不同浓度生长素2,4-D 对体胚诱导的比较试验第128页
   ·半固体培养基的准备、外植体的无菌消毒及培养条件第128-129页
   ·ESM 的维持与增殖培养第129页
   ·体胚的成熟第1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9-137页
   ·合子胚发育阶段镜检结果第129-130页
   ·雌配子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反应第130-132页
   ·ESM 诱导率与合子胚发育的相关性第132页
   ·不同家系不同培养基的 ESM 诱导率、褐化率及其方差分析第132-134页
   ·生长素2,4-D 浓度对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第134-135页
   ·ESM 维持与增殖培养结果与分析第135-136页
   ·体胚成熟培养结果与分析第136-137页
 3. 结语与讨论第137-140页
第十章 火炬松成熟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第140-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1-142页
   ·材料来源第141页
   ·外植体无菌消毒程序第141页
   ·诱导培养基与体胚诱导率第141页
   ·种子重量与体胚诱导率的关系第141页
   ·合子胚接种方式第141-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2-146页
   ·不同培养基激素组合对成熟合子胚体胚诱导的影响第142-144页
   ·种子重量与体胚诱导的关系第144-145页
   ·接种方式及种子提取液对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第145-146页
 3. 结语与讨论第146-147页
第十一章 结语与展望第147-151页
 1.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47-149页
 2.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快繁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49页
 3.松属树种离体培养快繁技术产业化应用前景与展望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5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邓恩桉微体快繁技术和耐寒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