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6-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类和功能 | 第9-10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部位结构及催化机理 | 第10-1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11-13页 |
| ·碱性二甲基亚砜法 | 第11页 |
| ·核黄素—NBT光照法 | 第11-12页 |
|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 | 第12页 |
| ·羟胺发色法 | 第12页 |
| ·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C法 | 第12-13页 |
| ·化学发光法 | 第13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课题的选择及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 | 第17-22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17页 |
| ·配体的合成 | 第17-19页 |
| ·H_2L1=N,N′-二(3,4-亚甲二氧基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 | 第17-18页 |
| ·H_2L2=N,N′-二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 | 第18页 |
| ·H_2L3=N,N′-(2,4-二氯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 | 第18-19页 |
| ·H_2L4=苯乙胺-N,N-二乙酸的合成 | 第19页 |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 ·化合物的表征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铜配合物晶体的结构分析 | 第22-43页 |
| ·仪器和方法 | 第22页 |
| ·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22-42页 |
| ·CuL_1·Im的晶体结构 | 第22-25页 |
| ·(CuL_1)_2bix的晶体结构 | 第25-28页 |
| ·(CuL_1)_2bpy的晶体结构 | 第28-31页 |
| ·(CuL_2)_2bix的晶体结构 | 第31-35页 |
| ·(CuL_3)_2bix的晶体结构 | 第35-38页 |
| ·(CuL_4)_2bix的晶体结构 | 第38-40页 |
| ·(CuL_4)_2bpy的晶体结构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铜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43-49页 |
| ·铜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3-4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3页 |
| ·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 ·铜配合物SOD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45-48页 |
| ·测定原理 | 第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49页 |
| 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