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临床观察 | 第18-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20页 |
·资料来源 | 第18页 |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2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3 中医证侯量化分级方法 | 第20页 |
4 观察方法 | 第20-21页 |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21页 |
6 观察记录 | 第21-22页 |
7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页 |
8 安全性及其他评价标准 | 第22-24页 |
结果 | 第24-30页 |
1 实际病人入选数量 | 第24页 |
2 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见表2、3、4 | 第24-27页 |
3 两组肝功能检测指标值的变化及各组间的比较,结果见表5 | 第27-29页 |
4 两组降酶综合疗效比较见表6 | 第29页 |
5 其他实验室检查 | 第29页 |
6 不良反应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6页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第30-31页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兼肝郁脾虚证的研究 | 第31-32页 |
3 参苓益肝颗粒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2-34页 |
4 参苓益肝颗粒治疗肝胆湿热兼肝郁脾虚型患者的疗效分析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