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益生菌 | 第8页 |
·双歧杆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8-9页 |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9-10页 |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0-11页 |
·营养与促机体生长作用 | 第10页 |
·免疫增强 | 第10页 |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和治疗肠道消化疾病 | 第10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10-11页 |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作用 | 第11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1页 |
·双歧杆菌的培养 | 第11-13页 |
·双歧杆菌对营养的要求 | 第11-12页 |
·双歧杆菌培养中隔氧的方法 | 第12-13页 |
·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 | 第12页 |
·厌氧箱法 | 第12-13页 |
·双歧杆菌的特征性酶 | 第13-14页 |
·双歧杆菌的鉴定 | 第14页 |
·双歧杆菌的定量分析 | 第14-15页 |
·平板计数法 | 第14-15页 |
·以PCR 技术为特征的分子检测 | 第15页 |
·其它的双歧杆菌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双歧因子的研究 | 第15-16页 |
·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究 | 第16-17页 |
·双歧杆菌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双歧杆菌的安全性研究 | 第18-19页 |
·双歧杆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菌种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5页 |
·双歧杆菌培养体系的确立 | 第21-22页 |
·F6PPK 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22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2页 |
·F6PPK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2页 |
·双歧杆菌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22-23页 |
·两歧双歧杆菌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22-23页 |
·长双歧杆菌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23页 |
·F6PPK 法定量分析双歧杆菌的验证 | 第23-25页 |
·长双歧杆菌工作曲线的验证 | 第23-24页 |
·两歧双歧杆菌工作曲线的验证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两歧双歧杆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双歧杆菌F6PPK 酶活测定体系的建立 | 第25-30页 |
·双歧杆菌F6PPK 的检出 | 第25-26页 |
·对照反应管的不同设置对F6PPK 酶活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培养时间对F6PPK 酶活力的影响 | 第27页 |
·细胞破碎方法对F6PPK 酶活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底物浓度对F6PPK 酶活力的影响 | 第28页 |
·反应物最大比色波长的确定 | 第28页 |
·反应温度对F6PPK 酶活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反应时间对F6PPK 酶活力的影响 | 第29页 |
·优化法与Scardovi 改良法所测F6PPK 酶活力的比较 | 第29-30页 |
·双歧杆菌的活菌数-F6PPK 酶活力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30-31页 |
·两歧双歧杆菌的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30页 |
·长双歧杆菌的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30-31页 |
·F6PPK 法定量分析双歧杆菌类产品的验证 | 第31-3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F6PPK 酶活测定中对照反应管的设置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 | 第32-33页 |
·F6PPK 酶活力测定可以作为双岐杆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