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三相分离连续计量装置的研制及工业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多相流体的特点 | 第9-10页 |
| ·国内外课题现状及趋势 | 第10-14页 |
| ·计量技术现状 | 第10-13页 |
| ·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常用的气液分离技术 | 第14-15页 |
| ·重力法 | 第14-15页 |
| ·除雾法 | 第15页 |
| ·离心法 | 第15页 |
| ·油水分离技术现状 | 第15-19页 |
| ·重力沉降分离 | 第16-17页 |
| ·离心式油水分离 | 第17-19页 |
| ·原油三相组分的测量方法 | 第19-24页 |
| ·含水率测量 | 第19-22页 |
| ·液体流量测量 | 第22-23页 |
| ·气体流量测量 | 第23-24页 |
| ·油气水卧式三相分离计量设备的主要进展及其发展 | 第24-26页 |
| ·卧式三相分离设备简介 | 第24-25页 |
| ·卧式三相分离设备的结构组成 | 第25-26页 |
| ·油水分离模型 | 第26-28页 |
| ·Stokes沉降模型 | 第26-27页 |
| ·停留时间模型 | 第27页 |
| ·粒级效率模型 | 第27-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卧式重力三相分离器的研究 | 第30-54页 |
| ·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 ·装置主要部件功能简介 | 第30-31页 |
| ·装置的计量、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 ·计量原理 | 第31-32页 |
| ·控制原理 | 第32页 |
| ·旋流分离器的优化实验 | 第32-42页 |
| ·旋流分离器的结构 | 第32-33页 |
| ·旋流分离器气出口的实验优选 | 第33-39页 |
| ·旋流分离器液出口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9-42页 |
| ·挡板的优化设计 | 第42-44页 |
| ·挡板实验 | 第42-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除沫器的优化设计 | 第44-50页 |
| ·除沫器大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除沫器内部填料对气液分离的影响 | 第46-50页 |
| ·工艺因素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 第50-53页 |
| ·油中含水量的测定 | 第50页 |
| ·水中含油的测定 | 第50页 |
| ·不同液量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油井本身含油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油水液位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油水分离模型及设备设计 | 第54-67页 |
| ·数学模型 | 第54-58页 |
| ·临界粒径 | 第54-56页 |
| ·效率计算模型 | 第56页 |
| ·分离效率与停留时间的关系 | 第56-58页 |
| ·模型对现场试验的分析 | 第58-61页 |
| ·水中含油分析 | 第58-59页 |
| ·含油率c_0的校正 | 第59-60页 |
| ·油中含水与停留时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 ·设备设计 | 第61-65页 |
| ·分离器的设计 | 第61-62页 |
| ·管道设计 | 第62-63页 |
| ·流量计的选取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卧式分离计量装置的现场应用 | 第67-82页 |
| ·现场分离器设计 | 第67-70页 |
| ·设备应用环境及油井数据 | 第67-68页 |
| ·设备设计 | 第68-69页 |
| ·设备流量计的选取 | 第69页 |
| ·管道设计及材料 | 第69-70页 |
| ·设备现场控制工艺流程 | 第70-71页 |
| ·装置的调试 | 第71-72页 |
| ·装置使用与操作 | 第72-73页 |
| ·装置的开机 | 第72页 |
| ·关机步骤 | 第72-73页 |
| ·试验现场遇到的问题 | 第73-77页 |
| ·气量超限 | 第73页 |
| ·解决办法 | 第73-77页 |
| ·其他现场应用简介 | 第77-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